“南水北調工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性工程,分東、中、西三條線路,東線工程起點位于江蘇揚州江都水利樞紐。中線工程起點位于漢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庫,受水區域為河南、河北、北京和天津。工程方案構想始于1952年國家主席毛澤東視察黃河時提出。自此,在歷經分析比較50多種方案后,調水方案獲得一大批富有價值的成果。南水北調工程規劃區涉及人口4.38億人,調水規模448億立方米。工程規劃的東、中、西線干線總長度達4350公里。 東、中線一期工程干線總長為2899公里,沿線六省市一級配套支渠約2700公里……”2022年6月19日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水資源學院“南泓清流北潤去,千里長渠過萬家”社會實踐隊在線上進行問卷調查工作。
“南泓清流北潤去,千里長渠過萬家”社會實踐隊全體成員首先進行了任務講解,團隊負責人王潤鴻表示“發放調查問卷要以大學生為主要對象,除了掃描二維碼填問卷以外還可以采用電話訪問或者當面采訪的形式經行”,隨后在符合當地疫情防護的要求下,“南泓清流北潤去,千里長渠過萬家”社會實踐隊以實地調查團的六人為首開始了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調查問卷發放與收集工作。在實踐中,社會實踐隊的隊員們發現居住地分布在南水北調工程沿程區域的居民對南水北調的了解更多,但是大家的了解方式比較局限于網絡媒體的傳播方式,且了解程度比較落后,依然慣性地認為南水北調工程的意義集中在解決北方水資源緊缺問題。
實際上,南水北調工程的意義不僅僅是解決北方缺水,還包括增加水資源承載能力,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使中國北方地區逐步成為水資源配置合理、水環境良好的節水、防污型社會;有利于緩解水資源短缺對北方地區城市化發展的制約,促進當地城市化進程;為京杭運河濟寧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證了水源。使魯西和蘇北兩個商品糧基地得到鞏固和發展等社會意義。
這次問卷調查活動讓所有社會實踐隊成員從實踐中感受到了受調查者對南北水調大工程的認知程度,由此喚醒了水資源學院學子為國家水利事業做貢獻的初心和熱血。
指導老師:譚志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