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的校園靜謐安詳,2025年3月18日晚九點,少荃湖校區公共教學樓A101教室卻燈火通明。大學生華佗愛心社正在這里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醫療手法培訓活動,30余名社員齊聚一堂,共同研習中醫傳統技藝。這是社團新學期"技藝傳承"系列活動的首場培訓,旨在通過手把手教學,讓社員們掌握實用的中醫診療技術。
活動開始前,醫療部部長張明陽早早來到教室,精心布置培訓場地。血壓計、血糖儀、艾條、推拿巾等器具整齊擺放在課桌上,黑板上寫著"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勉勵標語。"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培訓,讓每位社員都能學到真本領,"張明陽一邊調試設備一邊說,"這些看似簡單的手法,往往能幫助很多人緩解病痛。"
圖為義診培訓現場
九點整,培訓正式開始。首先進行的是血壓測量教學,有著兩年義診經驗的副部長李雯細致講解操作要點:"袖帶下緣要距肘窩2-3厘米,聽診器不能塞在袖帶下面......"社員們兩人一組互相練習,部長們穿梭其間,不時俯身糾正動作。臨床醫學院大三學生王雪第一次實操就成功測準了同伴的血壓,興奮地說:"原來這里面有這么多學問,手法輕重緩急都很講究!"
圖為同學們相互測血壓
推拿手法培訓環節將活動推向高潮。針灸推拿學院的劉鑫同學現場演示了治療頸肩痛的常用手法,從拿捏到點按,每個動作都精準到位。"手法要沉肩墜肘,力道要滲透進去,不是單純摩擦皮膚,"他一邊示范一邊強調要點。社員們躍躍欲試,紛紛在同伴身上實踐,教室里不時傳來"這里是不是這個穴位""力道合適嗎"的詢問聲。部長們耐心指導,手把手調整每位同學的手法角度和力度。
最引人入勝的是艾灸實操環節。醫療部特別準備了無煙艾條,確保在教室環境下的安全性。"艾灸要掌握好距離,以溫熱不燙為度,"主講人陳晨點燃艾條,在模具上演示雀啄灸和回旋灸的手法,"每個穴位5-10分鐘,注意觀察被灸者的反應。"裊裊艾香中,社員們認真學習這項流傳千年的中醫外治療法,感受傳統醫學的獨特魅力。
圖為同學們練習艾灸
培訓過程中,隨處可見溫馨的畫面:有部長半跪在地上幫社員調整推拿姿勢,有同學反復練習血壓測量直到手法純熟,還有人在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滿要點。雖然已是深夜,但每個人的眼神都專注而明亮。"這些技術看似簡單,但要真正做到'手到病除',需要千百次的練習,"指導老師王教授在巡視時感慨,"看到同學們這么認真,中醫傳承有望!"
圖為同學們相互測血壓
十點整,培訓接近尾聲,但許多同學仍不舍離去,圍著部長們請教問題。醫療部的幾位骨干主動留下來,繼續為有需要的同學答疑解惑。"手法練習貴在持之以恒,"張明陽提醒大家,"社團每周都會安排練習時間,歡迎大家隨時來切磋。"
活動結束后,教室漸漸安靜下來,但中醫技藝傳承的火種已然播撒。許多社員表示,這樣的實操培訓比課堂學習更直觀有效。"今天學到的技術,下個月義診就能用上了,"大一新生李陽興奮地說,"能用自己的雙手幫助他人緩解病痛,這就是學醫的意義。"
華佗愛心社社長劉芳表示,本次培訓是社團"傳幫帶"傳統的延續,今后將繼續開展針灸、拔罐等系列技藝培訓,并計劃邀請附屬醫院專家進行指導,提升培訓的專業性。"我們不僅要傳承技藝,更要傳承醫者仁心,"她說,"讓每位社員都能在服務他人中成長,這才是華佗愛心社的宗旨。"
夜已深,最后離開教室的部長輕輕關上了燈。這一晚,傳統中醫技藝在年輕學子手中傳遞,而"大醫精誠"的精神也在言傳身教中薪火相傳。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些懷揣仁心的年輕醫者,必將用所學技藝造福更多人群,讓中醫文化綻放新的光彩。
通訊員 李梓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