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挖掘紅色資源,規范景區語言景觀英譯,講好紅色故事,助力鄉村振興,7月4日—9日,安康學院外語學院“深耕紅色文化沃土,調研語言景觀英譯規范性”實踐團隊,在黨總支書記肖紅香、副院長劉子富、輔導員常遠紅的帶領下前往石泉縣開展實地調研。團隊聚焦景區紅色語言景觀英譯規范問題,以精準翻譯推動紅色文化跨國際傳播,通過規范涉外語言服務為紅色旅游提質增效,用專業行動服務地方紅色文化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石泉縣作為鄂豫陜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留存著豐富的革命遺跡與寶貴的精神財富。調研首站,團隊走進承載厚重歷史的石泉革命紀念園區,先后參觀走訪了革命紀念館、紅軍紀念碑及革命烈士陵園,在沉浸式學習中深刻體悟革命先輩為國為民的崇高情懷;隨后全體隊員肅立紅軍紀念碑前,向為民族解放事業英勇犧牲的先烈默哀致敬,莊嚴舉起右拳重溫入團誓詞,以鏗鏘誓言彰顯傳承紅色基因、勇擔時代使命的決心,并懷著崇敬之心為革命烈士陵園的烈士墓碑拂去塵埃、整理周邊環境,用樸素行動表達對先烈的深切緬懷。
走進后柳水鄉,深入古鎮民居,隊員們與當地村民、游客進行訪談,并發放了相關調研問卷,收集關于紅色文化及當地語言景觀英譯現狀的第一手資料。
隨后,實踐團隊移步至中壩作坊小鎮。這里傳統手工作坊林立,民俗風情與紅色元素交融共生。隊員們考察紅色標語、民俗故事語言景觀英譯狀況,在與作坊傳承人、景區管理人員交流中,感受傳統技藝傳承脈絡,體悟紅色文化與民俗基因交融共振,探尋紅色故事借民俗載體“走出去”的生動實踐。
據悉,安康學院外語學院近年來致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發揮專業優勢,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會實踐與專業發展,以專業服務地方紅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自2017年6月,成立“傳承紅色基因,調研公示語英譯規范性”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以來,先后赴旬陽縣紅軍紀念館、中共安康地委遺址等,圍繞紅色革命精神傳承及紅色旅游景區公示語英譯進行調研,該活動已持續開展8年,先后獲2017年陜西省暑期社會實踐標兵團隊,2019、2021、2022年、2024年分別獲省級優秀團隊,榮獲2024年中共陜西省委教育工委“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獻給祖國”高校師生主題社會實踐項目通報表揚。師生們以專業服務地方,在助力地方紅色文化產業發展中增強使命擔當,在革命精神洗禮中筑牢信仰之基,在紅色文化滋養中補足精神之鈣。
撰稿:董曉悅、常遠紅 拍攝:董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