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賺取“兼職費”,一群剛成年的在校大學生為境外詐騙分子提供洗錢、通話等服務。剛開始的人生,就留下了污點。
近日,市公安局環(huán)翠分局從一宗詐騙案件入手,抽絲剝繭、跨省追擊,打掉一個“引流”黑窩點2名犯罪嫌疑人落網。
“代實名”兼職
竟成網絡黑灰產“供血鏈”
5月28日,環(huán)翠分局刑偵大隊在偵辦吳某被詐騙案中獲悉線索,根據對線索進行深入分析后,發(fā)現這是利用數字人民幣錢包實施的新型虛假服務類詐騙!線索指向一處位于江西省的可疑公寓。
辦案民警迅速行動,跨省追擊,經多日蹲守,在南昌市某區(qū)一舉搗毀該犯罪窩點,到達時,公寓里正圍坐著幾個擺弄著手機的年輕人。
這些年輕人被高薪兼職所吸引,幫人進行“代實名”業(yè)務,卻不知兼職背后,自己的信息正在被售賣。
所謂“充場拉新”
實則另有蹊蹺
當日,民警在該窩點查獲“工作室”老板羅某、辦理數字錢包業(yè)務的鄒某等窩點成員3名,被騙做兼職的大學生9名、注冊賬戶專用手機55部。
通過進一步調查,民警發(fā)現該團伙成立了所謂的“充場工作室”,承接各種手機軟件和社交平臺的“拉新”業(yè)務。
據了解,該團伙用日結高薪招攬兼職人員,卻不提需要使用個人信息這樣的敏感字眼,等兼職人員到達工作室后,再一步步試探他們的防范底線,哄騙他們使用自己的個人信息來完成“代實名”業(yè)務。
深挖徹查案件線索
涉案人員依法處理
為了找到源源不斷的兼職人員,羅某將目標鎖定在涉世未深的年輕人身上。并利用他們的身份信息、手機卡、銀行卡等注冊大量數字錢包、微信、QQ、抖音等幾乎涵蓋所有APP,最終再匯總交于上線人員。其中,僅涉案的數字錢包一項業(yè)務即獲利6萬元。
目前,羅某和鄒某因涉嫌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已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在場大學生被民警進行法律教育后均簽訂了《不參與電信網絡詐騙承諾書》,案件仍在進一步偵辦中。
警方提醒
1.務必妥善保管個人銀行卡、身份證等重要證件,切勿因貪圖小利出租、出借,讓自己淪為犯罪分子的“幫兇”。
2.如遇陌生人員以高額報酬誘使出租出借銀行卡等情況,一定要提高警惕,果斷拒絕,并及時向公安機關舉報。
3.日常生活中,要加強對電信詐騙、網絡犯罪相關知識的學習,增強防范意識和辨別能力,守護好自己的“錢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