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機電職業技術大學學子研發光儲充換一體系統 賦能鄉村振興新圖景
重慶機電職業技術大學學子研發光儲充換一體系統 賦能鄉村振興新圖景
在鄉村振興與 “雙碳” 戰略的雙重背景下,重慶機電職業技術大學四名學生組成的科研團隊,歷時兩年攻關,成功研發出適用于農村電網的 “光儲充換一體系統”。該系統通過技術創新破解農村低電壓、高線損、光伏消納難等痛點,在重慶大足寶頂鎮試點中成效顯著,為農村能源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可復制的 “機電方案”。
瞄準農村用電難題 創新技術架構破局
我國農村電網長期面臨供電半徑長、季節性負荷波動大、三相不平衡等問題,導致末端電壓不穩定(部分區域低至 100V 以下)、線損率高達 40%,分布式光伏并網更引發過電壓風險。針對這一現狀,團隊提出 “光伏發電儲能 - 智能動態調控 - 共享電池服務” 三位一體技術架構,打造基于 48V 安全電壓的一體化系統。
系統核心技術亮點突出:一是采用低壓并聯光伏技術(<60V),集成雙向逆變模塊與模糊 PID 控制算法,實現 20ms 級快速響應,將電壓波動穩定在 210-230V 區間,解決了傳統農網電壓驟升驟降問題;二是構建 “云 - 邊 - 端” 協同管理平臺,通過物聯網實時監測電池狀態,動態優化充放電策略,實現光伏就地消納與儲能調峰;三是創新換電模式,統一規格電池包支持農機、電動車等設備快速換電,3 分鐘內完成補能,破解農村充電基礎設施不足難題。
試點成效顯著 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雙豐收
在重慶大足寶頂鎮試點中,該系統展現出強勁的技術經濟性:臺區線損率從 18% 降至 13%,光伏消納率提升至 85%,單戶年電費支出減少 15%;設備投資回收期 4-6 年(含光伏補貼),年減碳量達 12 噸,既為農戶節省用電成本,又助力農村綠色低碳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系統通過容性無功就地補償技術,將功率因數從 0.68 提升至 0.96,減少了無功電流引起的線損;針對三相不平衡問題,智能負載均衡系統將不平衡度控制在 2% 以內,有效提升電網穩定性。此外,系統支持離網應急供電,在電網停電時可維持 5kW 負載持續供電 4-5 小時,保障農戶基本用電需求。
產學研深度融合 打造鄉村振興 “電力引擎”
該項目是學校深化產教融合、服務地方經濟的典型成果。團隊負責人李雪琳表示:“我們深入農村調研發現,傳統電網改造方案成本高、周期長,而農戶對安全、便捷的用電需求迫切。因此,我們聚焦低壓化、智能化、共享化設計,讓技術真正落地生根。”
除技術創新外,團隊還注重成果轉化的實用性:光伏板采用可調節角度支架,適應農村復雜光照環境,轉換效率達 23.1%;儲能電池選用 48V 三元鋰電池,支持 2000 次循環充放電,兼顧安全性與經濟性;通過 APP 實現電池狀態實時監控、換電預約等功能,提升用戶體驗。
展望:從 “試點” 到 “推廣” 繪就農網升級新藍圖
目前,該系統已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正在申請發明專利。團隊計劃進一步優化復雜環境適應性,針對山區、多陰雨地區開展技術迭代,并聯合地方電力企業擴大試點范圍。
“這不僅是一項技術成果,更是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依托該系統構建 “農村能源互聯網”,推動光伏、儲能、充電、換電一體化應用,為農業生產、鄉村生活提供綠色、智能的電力保障,助力實現 “雙碳” 目標與鄉村振興的同頻共振。
隨著光儲充換一體系統的推廣應用,一幅 “發電就地消納、用電智能穩定、能源綠色共享” 的農村能源新圖景正徐徐展開,為全國農村電網改造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 “重慶經驗”。
- 這場宣講,有人文學子身影!
- 在第十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到來之際,“青春福建奮勇爭先”國家安全人民防線宣講成果展示活動在福州舉行。
- 04-15 關注: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