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農業大學牛犇犇青年志愿服務團開展國家公園科普精神宣講
12月25日,湖南農業大學牛犇犇青年志愿志愿團舉辦國家公園科普精神宣講會,系統展示了一年來在國家公園科普教育領域的創新成果。從課程開發到社會實踐,從數字平臺到國際交流,全方位呈現了科普工作的新路徑。
宣講伊始,隨著志愿者的操作,環繞式LED屏瞬間將觀眾帶入云霧繚繞的亞高山沼澤。展廳中央的“數字長江”沙盤前,一群小學生正通過手勢操控虛擬水文站——當他們調高降水量參數時,沙盤上的湘江支流立即呈現泥沙淤積的紅色預警。這套系統接入了湖南省水利廳的實時數據,能模擬不同治理方案對流域的影響。
更令人驚嘆的是“虛擬神農架”體驗區。戴上特制觸覺手套的觀眾,可以感知到金絲猴毛發的柔軟、珙桐葉片的紋理,甚至模擬給受傷羚羊包扎時的繃帶阻力。“我們與湘雅醫學院合作開發了生物力學反饋系統,讓生態教育不再是‘可遠觀不可褻玩’。”團隊展示的課程后臺數據顯示,《國家公園生態慕課》上線半年,已有127所中小學將其納入課后服務。
海南熱帶雨林展區則充滿童趣。黎族孩童用檳榔葉編織的“長臂猿玩偶”、以山蘭稻殼制作的“物種多米諾”,記錄著志愿者們設計的38套自然教育游戲。“最讓我觸動的是,孩子們現在能通過猴群叫聲判斷游客距離。”志愿者王雨晴展示的監測音頻中,原本刺耳的猿啼聲在生態教育后變得舒緩平和。這些成果已被編入《國家公園社區教育指南》,在武夷山、錢江源等5個公園推廣。
在“云游國家公園”小程序體驗區,掃一掃湘繡上的白頸長尾雉,就能聽見它的求偶鳴唱!市民們爭相掃描各類湖湘元素。這款平臺,巧妙地將岳麓書院楹聯、醴陵釉下彩瓷等文化符號轉化為生態知識入口。志愿者演示了AR修復功能:當手機對準被涂抹的景區壁畫,虛擬畫筆會自動補全消失的珍稀植物圖案。數字展柜里,一件特殊展品引人駐足——從湘江打撈的塑料瓶經過3D掃描后,在虛擬空間“降解”為780天的粒子運動軌跡。
國家公園科普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種子工程。湖南農業大學牛犇犇青年志愿服務團未來將繼續探索“科技+教育+實踐”的創新模式,讓更多青年成為生態保護的參與者、推動者和受益者。
- 澳大利亞留學的優勢及魅力
- 澳大利亞擁有全球公認的高水平教育體系,其八大名校(GroupofEight)常年穩居QS世界大學排名前100位
- 04-06 關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