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同學們用科技助力農業,為農莊發展添份活力。”杭州市秋琴農莊負責人施熠欽如是說道。2025年7月7日至12日,浙江萬里學院信息與智能工程學院“科技助農,共富鄉村”89C51暑期社會實踐隊帶上運用專業知識研發的微水流發電與智能農田灌溉系統,走進杭州市秋琴農莊進行實地測試,開啟了他們的鄉村振興實踐之路。
圖為成員與指導老師合照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深刻內涵,在秋琴農莊得到了最鮮活的詮釋。行走在田間地頭,先進農業機械設備高效作業的身影隨處可見,智慧農業監測平臺實時跳動的數據勾勒出作物生長的精準軌跡,蟲情信息采集基站與土壤墑情監測基站24小時守護著這片土地的生態平衡。此刻,科技的力量實實在在地提升著種植效率、優化著生產模式、拓寬著致富路徑。農業科技現代化正以可見可感的方式,為鄉村振興注入澎湃動能。
據了解,該實踐隊研發的微水流發電與智能農田灌溉系統,能通過微水流發電為整個灌溉系統供能,巧妙解決了能源供給的難題。同時,系統采用高精度土壤傳感器實現氮、磷、鉀等養分的實時檢測,為施肥策略提供了科學依據。系統的GPS定位模塊通過NMEA-0183協議解析GLL語句,實現亞米級精度的地理定位,確保了農田監測和控制的空間準確性。此外,系統AI智能分析模塊通過HMAC-SHA256加密隧道對接訊飛星火大模型,API失效或離線時,會自動切換至本地專家規則庫分析引擎,形成智慧農業可靠性閉環。
抵達農莊后,實踐隊成員深入田間地頭考察種植環境,將自主研發的微水流發電與智能農田管理系統帶入田間進行調試。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成員們連接水管進行調試,由于實際情況的差異,在一開始的測試過程中出現了信號連接不暢、AI土壤分析數據傳輸有延時等問題。經過共同努力,克服了這些難題,最終裝置調試成功,在農田中正常灌溉運行。
巧妙利用水流動能轉化為電能,為智能灌溉供能,同時借助智能系統精準感知土壤溫濕度等數據,實現按需灌溉,真正實現了能源友好、環境友好與農業智能化的深度融合,為未來低碳高效、自主決策、精準調控的現代農業提供了范例,這是該裝置的優勢所在。
圖為團隊成員監測土壤數據
圖為團隊成員調試噴灌設備
為深入了解現代農業農機服務的創新實踐,7月9日上午,秋琴農莊負責人施熠欽帶領實踐隊員們一同參觀了省農機化農事服務中心,并圍繞企業簡介展板,為大家講解秋琴農莊旗下的杭州快杰農機專業合作社等業務,讓實踐隊員們初步了解現代農業農機服務模式和企業發展歷程。
圖為實踐隊員觀看大數據平臺
此外,團隊還通過實地調研參訪,采訪秋琴農莊負責人、副總經理、周邊鄉鎮政府負責人及南沙村村民等,得以深入掌握當地農業生產的實際需求與現存問題。實踐隊隊長孫旭陽對調研結果做出總結:“大部分農田仍采用固定時段漫灌的方式,而我們研發的微水流發電與智能農田監測系統,則能通過實時監測土壤墑情與作物需求,自動調節灌溉量和時間,實現按需供水,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一系列的問題。”同時,隊員們發揮專業特長,為鄉村發展提出創新性建議,為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圖為實踐隊成員正在進行訪談
當算法解碼作物生長的密碼,當創新點亮田間地頭的希望,89C51實踐隊的腳步始終與鄉村振興的脈搏同頻共振。這不僅是浙江萬里學院學子用專業學識反哺鄉土的赤誠之舉,更是新時代青年以實干詮釋擔當的生動注腳。這片承載著希望的土地,正因這群青年的到來,孕育著科技賦能農業的無限可能。一套可復制的智慧農業管理體系將在此扎根,如同播撒下智慧的種子,在田間地頭綻放生長的力量,終將見證更多夢想在田野上扎根、結果。
(通訊員 孫旭陽 陸薇而 胡佳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