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為深入學習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設社會主義思想,響應國家號召,河南大學“如果先生不出山”實踐團隊于7月12日至7月31日深入周口市周邊鄉鎮,開展了一系列實踐活動,重點調查了當地特色產業的發展狀況,了解鄉村特色產業現狀,并提出相應的發展建議,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萬畝桃花笑春風 千株葡萄醉秋月
西華之萬畝桃園與葡萄園,宛如農業畫卷上的璀璨明珠,不僅滋養了大地,也點亮了鄉村經濟的發展之路。桃園之中,桃樹綿延,品種繁多,水蜜桃、黃桃、油桃競相斗艷,果實累累。這里,不僅是豐收的果園,也是罐頭、果醬等加工產業的搖籃,更是游客們體驗采摘樂趣的樂園。
種植戶向實踐團隊介紹萬畝桃園
實踐團隊與萬畝桃園種植戶合影
葡萄園如詩如畫,對水土氣候的挑剔,孕育了品質上乘的葡萄。這里,葡萄不僅是美酒的靈魂,也是葡萄醋、葡萄干的源泉。精細化管理,匠心獨運,剪枝、施肥、灌溉、防病,每一環節都彰顯著現代農業技術的智慧。
萬畝桃園與葡萄園的蓬勃發展,不僅為西華農業注入活力,更提升了人們的物質與文化生活水平。實踐團隊透過對這兩大產業的深入探究,見證了我國農業多元化和現代化的輝煌篇章。
逍遙一湯香千里 辣味濃情傳四方
實踐團隊繼而對逍遙鎮的靈魂美食——胡辣湯——展開了探尋之旅。逍遙鎮胡辣湯,承載著北宋遺風,不僅是河南美食的瑰寶,更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璀璨明珠。其獨特的辣麻口感,精湛的制作工藝,令人回味無窮。胡辣湯不僅僅是一碗熱騰騰的佳肴,它承載著西華人民的智慧與情感,是對地域文化傳統的忠誠守望與傳承。
逍遙鎮胡辣湯的制作,映射出西華人對食物的虔誠與對生活的熱情,其味道與技藝,是對文化根脈的堅守與弘揚。此美食之魅,不僅在于味蕾的享受,更在于其對西華經濟的巨大推動力。胡辣湯產業的興盛,帶動了種植、養殖、加工等多產業的蓬勃發展,創造了就業,提升了民眾福祉,成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柱。
實踐團隊在逍遙鎮胡辣湯博物館前合影
西華縣的萬畝桃園、葡萄園與胡辣湯產業,如三駕馬車,共同拉動著地方經濟的飛躍。它們不僅豐富了農民的口袋,更激發了相關產業的活力,為西華縣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展望未來,隨著這些產業的持續壯大,西華縣的經濟版圖必將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碧波漣漪賈魯河,生態和諧畫卷開
河脈綿延繪翠帷,賈魯河韻律悠長。流淌于中原腹地的銀練,自新密圣水峪涓涓涌出,綿延255.8公里,繪就河南大地上一道獨特的風景。它,淮水系的寵兒,沙潁河的忠實伙伴,靜默訴說著歷史的滄桑。
西華縣秉持生態優先,鑄就綠色發展之夢,堅守“綠水青山即金山銀山”的理念,擘畫出一幅“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生態藍圖。在這片土地上,自然與人和諧共生,環境與人居共生共榮。
實踐團隊漫步賈魯河國家濕地公園,目及之處,水墨詩意盎然;兩岸翠色欲滴,鳥語花香,宛如天然屏風,隔離塵囂。往日洪濤,今成碧波蕩漾,清澈如鏡,似大自然灑落的純凈淚珠,輕撫時光。
碧波映晴空,翠柳繞綠岸,賈魯河畔,和諧共生圖卷綿延。愿此美景永駐,和諧之韻流傳千古。
實踐團隊在賈魯河國家濕地公園前合影
烽火歲月映忠魂,革命精神耀千秋
"杜崗會師紀念館,銘記鐵血忠魂,傳承革命光輝。位于西華縣杜崗村的這座紀念館,見證了1938年秋天的壯麗會師,彭雪楓、吳芝圃、肖望東三位將領在此攜手,鑄就了新四軍游擊支隊的鋼鐵脊梁。從這里出發,他們東渡賈魯河,燃起抗日烽火,鑄就了華中敵后抗戰的利劍——新四軍第四師。
紀念館內,歷史照片與文物靜默陳列,每一幀、每一件都是革命先輩們英勇斗爭的見證。先驅們的壯烈犧牲,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擲地有聲,激蕩人心。講解員的聲音,如同一縷穿越時空的紐帶,讓我們仿佛親歷那段烽火歲月,感受著先烈們的堅定信念與無私奉獻。
紀念館內陳列的展品
青山埋忠骨,英魂永不朽。英雄們的犧牲,我們銘記在心,他們的精神,如同不滅的火炬,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永續傳承。
實踐團隊在杜崗會師紀念館前合影
苦難孕育希望,歷史鑄就未來
黃泛區,那段苦難歲月的見證,雜草叢生之地,亦是故園重生的搖籃。實踐團隊帶著探求生機與希望之源的疑問,踏進了黃泛區農場場史館,追尋歷史的足跡。
場史館內,70載風雨兼程,記錄著黃泛區農場從1951年起步至今的輝煌歷程。在周恩來總理雕像的凝視下,實踐團隊步入時光隧道,聆聽農場發展的每一個鏗鏘足音。
場史館前周總理雕塑
館中,農具與文物交織,見證著農場人的智慧與汗水。那些泛黃的書信、珍貴的影像、滄桑的展品,訴說著創業的艱辛與輝煌,重現了前輩們“戰天斗地、以場為家”的壯志豪情。
場史館內陳列的展品
農場職工的無私奉獻,張秀榮等模范的工匠精神,第一代農墾人的奮斗歷程,無不觸動實踐團隊的靈魂。成員們誓言,將繼承這份精神遺產,以青春之力,續寫鄉村振興的新篇章,讓農場精神在新時代熠熠生輝。
講解員向實踐團隊介紹黃泛區農場的發展歷程
實踐之旅不止于館內,更延伸至鄉間小巷。團隊成員深入群眾,發放宣傳彩頁,傾聽民聲,見證鄉村發展的脈動。居民們的喜悅,基礎設施的改善,產業結構調整的成效,都映射出鄉村的未來光明。
展望未來,鄉民們信心滿懷,實踐團隊矢志不渝,共同期待著鄉村的明天更加美好,愿以青春和力量,為鄉村繁榮添磚加瓦。
“如果先生不出山”實踐團隊,將青春的熱血灑播在田野的寬廣,助力鄉村振興,鑄就時代新篇。他們踏足萬畝桃園、東王營葡萄園,品味逍遙鎮胡辣湯的韻味,見證了特色產業的生命力,深知產業興旺乃鄉村振興之基。在賈魯河國家濕地公園,他們目睹生態和諧的畫卷緩緩展開,碧波繞村,綠蔭掩映,領悟到生態宜居是可持續發展的金光大道。黃泛區農場場史館與杜崗會師紀念館,喚起了他們對前輩艱苦奮斗的記憶,深知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之魂。深入民間,聆聽鄉音,他們感受到了鄉村治理的成效,堅信治理有效,鄉村方能煥發新生。在村民的笑容中,他們讀出了對鄉土的深情與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如果先生不出山”實踐團隊,肩負使命,以青春之力,共繪鄉村振興的宏偉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