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車聯網領域,目前國內已經有多種手段來監控車輛,但是卻沒有較好的技術手段來監控駕駛員疲勞狀態。市場上急需一種既能夠記錄駕駛員駕駛行為,又能夠自動識別其疲勞程度,并在發出警告的同時能夠和車載終端通信的產品,全面充分保障駕駛員、乘客的生命及財產安全。
現有的防疲勞駕駛技術不可勝舉,有多種分類維度。按觸發式預警分,可分為被動疲勞預警和主動疲勞預警兩類;按接觸性分,防疲勞駕駛技術又可分為穿戴型和非穿戴型兩類。具體應用例如:防瞌睡方向盤、掛耳式防瞌睡器、防瞌睡眼鏡、向系統傳入信號以及佩戴型設備。市場上的技術打著具有科學性的幌子不斷更新迭代,卻不能有效防疲勞駕駛。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也會越來越興旺,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越來越出眾。近日,一重慶高校有著強烈的創新欲望的新生力量,帶來了新型的防疲勞駕駛系統。此系統不僅彌補了先前產品的不足,且優化了原有技術,提高檢測精確度、駕駛員的舒適度。
通過對該團隊采訪,了解到此系統擁有兩大核心技術,其一是以采集眼部疲勞特征為主、嘴部與頭部疲勞特征為輔的多面部特征融合的疲勞檢測,其二是佩戴式的紅外脈搏檢測。2021年開始研究其漫長的研發歷程,基于EAR、MAR、HEP算法,實現疲勞檢測;同年十月,產品初次由團隊成員使用,長時間后發現檢測精度不高。2022年系統升級,增加其紅外脈搏檢測提高精度;同年9月,小規模投入使用并不斷測試,解決前期問題并作問卷調查使用者滿意度極高。
目前,國內外利用多種技術實現了疲勞預警產品,在多種監控管理機制配合下,該系統可有效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該產品克服了多種技術難題,整合了疲勞預警技術,并可完美融入現有的車聯網系統,彌補了現有車聯網監控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