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活閑置宅基地,喚醒沉睡的鄉愁
從古至今,農村宅基地都是百姓賴以生存與生命延續的重要場所,但隨著改革開放不斷發展與城鄉二元機構不斷更新,人們以地為基、為源的觀念在不斷變化。在改革進程中,以“基地”為生存資源的傳統觀念難以適應當今改革發展需求,許多人紛紛棄“地”外出打工、經商,大多數離鄉外出務工人員逐步定居城市,使得農村出現越來越多的荒廢宅基地。廢棄閑置的老舊宅基地雜草叢生、磚頭瓦塊遍地、生活垃圾成堆,嚴重影響群眾的生產生活。
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第二個制度性輪子,其核心內容是在保證農村宅基地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落實所有權、放活使用權、保障農民資格權。只有當人力、資金、社會力量重新集合融入農村社會中,鄉村振興才能獲得強大動力,煥發農村盛景。
實踐中,我們雖然看到了陶家村在發展宅基地方面的努力,但農村宅基地閑置情況仍然嚴重,普遍宅基地空閑面積約達到10%—15%,農村宅基地閑置率甚至超過50%,農村宅基地布局分散混亂、一戶多宅、面積超標等現象普遍,嚴重拖緩鄉村振興進程。對此,我也對宅基地的利用方向有了深刻的感悟。
建新房不拆舊房,一戶多宅不可取。日照市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當下不可扭轉的大趨勢,留住農村的居民大多新建了房屋,有部分居民在村位置較好地方建了新房,但以植樹、種菜、堆放雜物等方式繼續占用舊的宅基地,村民們不肯交還村集體統一管理,農民的心安定不下,盤活宅基地的工作就難以進展。
宅基地的建設,充分考慮農村人口結構變化和土地利用關系,才能避免兩者失衡。工業化和城鎮化促使農村人口轉移、就業非農化,進而引發宅基地閑置。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不斷增多,有的甚至舉家外出,長年累月不在村里生活,還有部分村民因工作、求學、出國等原因遷居城市。
可見,因地制宜推動荒廢宅基地整治利用。依托本地資源、人文、環境優勢或外部需求、資金、技術等支持,因地制宜培育鄉村產業,鼓勵村集體和農民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通過自主經營、合作經營、委托經營等方式,依法依規發展農家樂、民宿、鄉村旅游以及與農產品加工相關的融合發展項目等,優化公共服務和設施布局,“留、修、拆”多途徑利用閑置宅基地,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合理布局、集約用地、保護耕地的原則仍不能忘,通盤考慮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居民點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注重保持鄉土風貌,合理確定農村居民點的數量、布局、范圍和用地規模,引導村民住宅按城鎮化和集約用地的要求,有計劃地逐步向小城鎮和中心村集中,嚴禁未報先建、面積超標、違章建筑現象發生。
繼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強就業服務支持、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支持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盡快融入城市。同時統籌推進人口市民化與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通過農用地和宅基地 “三權分置”改革,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資格權、集體收益分配權,調動農村轉移人口進城落戶的積極性,放活農村土地的使用權,為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提供制度支撐。
我們一起走訪村民及村領導對閑置宅基地有了一個的基本了解,也看到了農房發展鄉村新業態的光明前景,為三農問題的解 決、鄉村振興的促進盡大學生的一份力。只有保持足夠的歷史耐心、尊重鄉村發展演變規律,才能把農民的家園建設好,把農民的利益和底線保護好。(通訊員:張騰霄)
- 盤活閑置宅基地,喚醒沉睡的鄉愁
- 太陽從東邊冉冉升起,霧也漸漸消失,村子里屋頂上飄著裊裊炊煙,這樣祥和安靜的地方便是美麗日照的陶家村。在藍天白云下,村子顯得很龐
- 01-16 關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