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教室是求知的場所,圖書館是思想的殿堂,那么宿舍樓,無疑是大學生活最真實、最煙火氣的縮影。這里,是我們共同的“家”,也上演著別具一格的“江湖”故事。
我們四人寢,來自天南地北,性格迥異。A君是學霸,作息規(guī)律,書桌永遠整潔如新;B君是運動健將,活力四射,籃球鞋常在門口堆成小山;C君是文藝青年,耳機不離身,書架上擺滿了詩集和畫冊;而我,則是個隨性的“雜家”。生活習慣的差異,起初是摩擦的導火索。A君對熄燈后B君的籃球新聞播報深惡痛絕;B君覺得A君的“安靜”近乎刻板;C君沉浸在音樂世界時,常錯過集體行動的通知;而我的“隨意”則常讓公共區(qū)域略顯凌亂。
“江湖”初起,小摩擦不斷。但大學這個熔爐,自有其奇妙的融合之力。一次A君深夜突發(fā)高燒,是B君二話不說背起他就往校醫(yī)院跑,C君冒雨去藥店買藥,我則負責聯(lián)系老師和整理請假材料。那個雨夜,我們手忙腳亂卻無比團結。病愈后,A君破天荒地請大家吃了一頓火鍋,席間,關于作息的“君子協(xié)定”在笑聲中達成。我們開始學會體諒:B君看球會戴上耳機,A君也偶爾破例讓我們在周末“狂歡”;C君會分享好聽的歌單,我則主動承擔起提醒值日的責任。
宿舍的“江湖”,也充滿了歡樂。熄燈后的“臥談會”是思想碰撞的盛宴,從學術八卦到人生理想,從暗戀心事到國際時政,無所不談,常常聊到東方既白。節(jié)日里,我們笨拙地一起包餃子,把廚房弄得“慘不忍睹”卻笑聲不斷;考試周,我們自發(fā)組成“學習互助小組”,互相抽查重點,分享筆記。這些瑣碎的日常,編織成了最溫暖的記憶。
四年光陰,宿舍樓見證了我們從拘謹?shù)绞祜瑥哪Σ恋桨荩瑥莫毿械焦采娜^程。它不僅是遮風避雨的居所,更是情感的港灣和成長的搖籃。在這里,我們學會了在差異中尋求和諧,在瑣碎中感受溫情,在“江湖”的歷練中,收獲了比血緣更珍貴的“家人”情誼。離別在即,最不舍的,或許正是這方寸之地里,那碗深夜泡面的香氣,那句“幫我?guī)飯”的隨意,和那扇永遠為我們留著一條縫的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