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家讀后感3000字
《家》中的這些人物,包含著豐富的生活內容,滲透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寄托著作者的美學理想。覺新、覺慧、鳴鳳、高老太爺堪稱現代文學史上有口皆碑的藝術典型。
其中,“覺新性格”已成為失去自我、具有雙重性格的現代知識分子的代名詞。高覺新,用巴金先生的原話說“覺新在一房里是長子,在這個大家庭里又是長房的長孫,就因為這個緣故,在他出生的時候,他的命運就決定了。”這介紹覺新的第一句話就奠定了覺新這個人物的悲劇色彩。
魯迅先生曾說過:“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或許愈是如此,愈讓人覺得深刻,他的前程斷送,他的幻夢破滅,讓人為之扼腕,更為之氣憤,因他的懦弱,因他的逆來順受。“他不說一句反抗的話,而且也沒有反抗的思想,他只是點頭,可是后來回到自己的方間關上門倒在床上用鋪蓋頭哭”,這樣委屈自己的一個人讓人覺得可憐又可氣,而正是這樣的性格特質也為他日后的不幸埋下了伏筆。高覺新是高家唯一一個的一個具有雙重人格的矛盾體:一方面他是一個舊家庭里暮氣十足的少爺,一方面又是一個接受新知識的青年。而正因為他本身處于這樣的矛盾之中,當他處于分界點上而又無法把握平衡時,便會給他招來更多的痛苦和掙扎。當舊家庭和新思想發生沖突時,他便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受到長輩的譏諷和壓迫,又要忍受兄弟的責難和不解。正是因為這種不幸,贏得了更多讀者的關注。
緊接著所謂的禍不單行的事情在高覺新的身上發生了。梅在喚起了他的痛苦記憶后,因為看不到前途,看不到希望,心力交瘁而死。誠然,無法再尋找到另外的幸福,只能在自怨自艾中香消玉殞。封建制度這個罪魁禍首將責任推到了覺新頭上,覺新為了他早年的懦弱坦然的接受了,他后悔自己當年沒有反抗,他痛恨自己,他向梅懺悔,我們暗自竊喜,覺新終于覺醒了,我們由衷的期待著他與封建家庭決裂,然而我們始終沒有等到那激動人心的一幕,心愛的人接連死去,只是讓他輪流替換著后悔罷了。自始至終,所有的讀者都被覺新無奈的矛盾牽絆著。總之,覺新是一個渴望進步但又缺乏斗志的新舊重疊的少爺。
《家》之所以能刻畫出生動豐滿的人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巴金熟悉他描寫的那些人、那些生活。他曾說:“要是沒有我最初十九年的生活,我寫不出這樣的作品。……書中那些人物卻都是我所愛過的和我所恨過的。許多場面都是我親眼見過或者親身經歷過的。”在堅實深厚的生活基礎上,獨具匠心地運用各種藝術手法塑造人物,他筆下的人物怎能不血肉飽滿、栩栩如生?
除人物塑造的特點外,《家》的情節結構也很有特色。全書頭緒雖繁但脈絡清晰,主次分明。以高家內部為主,又穿插著青年們的社會活動。高家內部以覺新三兄弟的遭遇、命運,特別是婚姻愛情為主要線索,又交織著其他人物、事件、習俗,構成一幅嚴謹而又豐富的生活畫面,生動地展示出封建家庭的丑惡和腐朽,傾軋和迫害,反抗和斗爭。前六章中主要人物或直接出場,或著重提到,主要情節線索初見端倪,或埋下伏筆。此后各章,波涌浪疊,不斷掀起浪峰,直到瑞玨之死,形成高潮,最后以覺新初步覺醒,覺慧出逃終篇。顯示出大家庭的沒落和新一代力量的生長。
巴金是現代語言藝術大師之一,他為青年而寫作,他的語言散發著青春的新鮮氣息。《家》能贏得無數青年讀者的心,也得力于它那充滿抒情氣質的語言。它的語言,有別于魯迅的清峻簡約,也不同于茅盾的細致縝密,更異于老舍的幽默機趣,其主要特色是清麗、流暢、明朗、自然。《家》的語言滲透著作家濃烈的愛憎之情,真摯的感情隨著流暢自然的文字跳蕩,扣擊著讀者的心扉,使讀者情不自禁地為書中人物的命運痛苦或快樂,憂郁或悲憤。
第四篇:
同大多數其他女生的閱讀取向相異,我常讀一些喘著時代氣息的舊書。因為那樣的閱讀總是可以讓我回到書中的時代,看著書中的人物嬉笑怒罵,似乎我與他們的命運也是息息相關的——我喜歡歷史,喜歡融入歷史的感覺,喜歡跳出歷史的感覺,書里書外,不斷拾取歷史的哀歡。而巴金先生的《家》正是這樣一本披著賦有濃厚時代色彩的蓑衣的書,在我看來,它與我所看過的諸如《月牙兒》、《陽光》、《雷雨》、《啼笑因緣》、《金粉世家》、《京華煙云》、《像霧像雨又像風》等等小說相比,有著最厚重的歷史感,最令我印象深刻,其中悲愴的人物命運,深刻的社會反思,時而令人潸然淚下,時而令人怒發沖冠。我無意貶低其他大師的杰作,那些書,也是我所愛,書中的人情冷暖確也賺盡了無數癡男怨女的眼淚。而《家》中糾纏了“男歡女愛”,糾纏了“兄弟情誼”,糾纏了“祖命難違”,其人情味之純、生活味之濃不得不讓我矛盾地感嘆:為何我不能有如此般離奇的經歷呢!?幸好我沒有存于那樣的亂世啊!
我初讀《家》的時候是在某個暑假,那時還是行將升入高三的緊張時期,一日在家中復習得累了,于是翻箱倒柜折騰起來,當時純粹是因為大腦疲憊想要尋找點怪誕參雜驚喜的感覺,如同你翻找一本很久沒有用過的壓箱底的證件或證書時,偶然發現一張靜躺于那的一張百元大鈔,那種感覺真是太奇妙了。我沒有找到百元大鈔,卻找到了那種奇妙的感覺:摸出了一本不薄不厚的平裝書——《家》,著者巴金。翻開這本書后,我就忘記了才看完高考復習指導之類書的疲憊,振奮的靈魂踏入了高姓大公館中。
開篇時,巴金對高公館的描寫是這樣的:“有著黑漆大門的公館靜寂地并排立在寒風里。兩個永遠沉默的石獅子蹲在門口。門開著,好像一只怪獸的大口。里面是一個黑洞,這里面有什么東西,誰也望不見。”在寒徹骨的壓迫感籠罩的同時,我有一種感覺,似乎“巴金”其實是一個女性作家,“她”筆法之細膩與柔和頗有張愛玲之范,畢竟,在現代文壇,男作家反以女性名字為筆名的事兒屢見不鮮,巴金也許是一個反其道而行之的人呢!后來求證得知的事實讓我對巴金先生甚是增添了幾分敬佩,男性作家練就這樣的筆法,實在難得。再后來,我“追星”般查閱巴金先生各種資料,竟讓我驚喜地發現,巴金的本名具有淡雅素麗的女性色彩:李堯棠,如“林語堂”的名字一樣動聽。再深究下去,竟讓我又撞見一個有趣的“曾經”!巴金,李堯棠,的確也用過女性名字作為筆名——“歐陽鏡蓉”,當然,那是在1934年巴金同國民黨白色恐怖斗爭時為了發表《愛情三部曲》之三《電》的一個策略,這是外話。
巴金不愛憑空捏造,他總是將對現實生活中的觀察和感受轉化為跳動的人物和故事。像他說的,“《家》里面不一定就有我自己,可是書中那些人物卻都是我所愛過的和我所恨過的。許多場面都是我親眼見過或者親身經歷過的。”《家》中的覺新正是以巴金的已逝大哥為生活原型的,他在書中的種種無時無刻不在反映巴金的深切痛惜之情。縱觀全書,巴金真是“愛對了人”、“恨對了人”!也許我是受了作者的影響,又或者因為我本身是一個很傳統的人,高家三個少爺中,我最愛且最恨的就屬覺新。愛他太好,恨他太好!這樣的好使得他成為全書中最為悲哀的一個悲劇性人物。他有著雙重人格,他新舊參半,他人道、善良、忠厚、仁愛、他懂風情、有學養、會思考、有靈氣,他性情溫和、處事穩重、忍辱負重、顧全大局、尊敬長輩、疼愛妻兒、關愛弟妹,他同情“下等人”,他有血有肉!在我看來,覺新所有的“懦弱”全都源于他的這些優點,在那樣一個封建禮教吃人的時代,他所有“懦弱”的行為又怎能完全歸咎于他呢?他也是一個受害者!他最愛梅芬,卻盡心不負瑞鈺;他愛護兄弟,卻極力不忤長輩;他也想義無反顧,但為了那個家,他委曲求全。這樣一個人物,怎能不讓人心生憐愛呢!?相比他的兩個弟弟,他的矛盾更加彰顯他的真實。
二弟覺民的性格介于大哥覺新和三弟覺慧之間,他比覺新少了思想上的落后,又比覺慧多了遇事、抉擇時的沉著和穩重。但這樣一個或許有點“中庸”的人,在三兄弟中,最讓我厭惡:他雖向往民主自由,卻不好參加學生運動;他是一個完美的斗士,反對包辦婚姻,卻跨不過階級的鴻溝、忘不了主人與奴才的差距,在年初九舞龍人的慘叫求饒聲中,他表現出麻木的神情:“太平淡了,小時候看起來倒有趣味,現在卻不然”,在他的心目中,下人們的痛苦,算不了什么。我是一個倡導“要么max,要么min,絕不選擇mid”的人,在我的眼里,覺民才是真正的懦弱和迂腐,他的懦弱反映在他的行動上,他的迂腐折射在他的思想上。這樣的人,要么完全沉淪,要么主動升華,浮于湖面,只怕永無自由暢快呼吸的時日。
也許很多讀者最喜歡的就是三弟覺慧,他大膽、熱情、叛逆,積極投身學生運動,熱心辦刊物(《黎明周報》),宣傳進步思想;他是高公館的三少爺,卻同情下層人物,大膽向女婢鳴鳳示愛,勇于反對封建束縛;他敢于怒斥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為,反對把瑞玨搬到城外分娩;他堅決反對大哥覺新的“作揖哲學”和“無抵抗主義”,他的信念很單純,對舊勢力“不顧忌,不害怕,不妥協”。最后,他義無返顧地走出了家庭。這樣一個典型的才華橫溢、激情四射的富家子弟,且在他身上上演了“王子與灰姑娘”的浪漫愛情故事,哪一個妙齡女子不會對鳴鳳心生艷羨呢?我想,在我們父輩的青春時代里,必定有無數少女對覺慧這個形象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但是站在現代人的角度來看,我對覺慧的感覺平平,如果真遇到這樣一個“真命天子”,我有機會成為一個灰姑娘的話,也絕不會對他“投懷送抱”——至多一個“投桃報李”吧!仔細分析覺慧的人物特征,我還是“嫌棄”他過于幼稚了,雖說可愛,但終歸不能為守護所愛的人“盡忠職守”,鳴鳳跳湖自盡,我認為覺慧是有一定的責任的。當然,他被巴金先生賦予的“新力量”寓意不可置疑。
《家》中除了這三兄弟,還有三個有著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芬、鳴鳳和瑞玨。這三個女子雖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玨賢慧,鳴鳳柔中有剛;她們的社會地位也不同,但她們的悲劇結局卻是相同的。每次讀到這三個女子在為各自的命運做抉擇時,我在心中就暗暗與她們一起面對:“她一定要‘這樣’啊!她一定不要‘那樣’啊!”結果,梅芬郁郁而終,瑞玨難產而死,鳴鳳投湖自盡,這些女子的結局哀婉欲絕、催人淚下。而巴金在對這些關鍵情節的刻畫非常注重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整個閱讀過程中,我就像個隱身的人,站在整個場景的面前,看著他們無語凝噎,看著他們撕心裂肺,心里也跟著痛恨高老太爺,痛恨封建禮教。
當然,小說中還有一個值得所有讀者慶幸的人物,而且還是女性,那就是琴。她與其他三位女子形象不同,她主張男女平等,主動要求到覺慧的學校去學習,她與覺民大膽戀愛,努力追求婚姻自由。琴的抗爭,因衛道們的妥協和同盟軍的支持,最終逃脫厄運。“難道因為幾千年來這條路上就浸飽了女人的血淚,所以現在和將來的女人還要繼續在那里斷送她們的青春,流盡她們的眼淚,嘔盡她們的心血嗎?”“難道女人只是男人的玩物嗎?”“犧牲,這樣的犧牲究竟給誰帶來了幸福呢?”琴已經發出這樣的疑問了,她不平地叫起來,她的呼聲得到了她同代的姊妹們的響應。——這個人物的塑造真是大快人心,我心中所有的陰霾因為琴的存在而又消除了,希望的曙光因為她而展現!或許,老一輩的男權思想和封建思想被這部小小的作品小小地打擊了一下吧!?我心中暗喜。后來,我在研讀巴金先生關于《家》的其他文章時看到,他在《關于〈家〉(十版代序)——給我的一個表哥》中曾寫道:“我只愿琴將來不使我們失望。在《家》中我已經看見希望的火花了。”我想代表所有女性,尤其是那些追求自由與平等的女性,向已逝的巴金先生道一聲謝,感謝您所有宣揚自由平等的心靈傾訴!
第五篇:
覺新是巴金先生筆下的《家》中十分重要的人物,也是一個個性極其鮮明的人物。巴金先生也曾說:“我應當在覺新身上花費更多的筆墨。”可見,覺新這一人物在作者心中的分量以及其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簡單分析一下覺新這一人物形象。覺新這個人物可以分作兩個階段來看。第一階段是他從小直至中學畢業。這一階段的覺新,還沒有感受到命運的殘酷,而且又是那樣的出眾。“他生來相貌清秀,自小就很聰穎,在家里得著雙親的鍾愛,在私塾得著先生的贊美……他在愛的環境中漸漸地長成……在中學里他是一個成績優良的學生……他對于化學很感到興趣,打算畢業以后再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學里去繼續研究,他還想到德國去留學。”他在一番順境中成長,憧憬著美好的未來。正如書里所寫:“他的腦子里充滿了許多美麗的幻想。在那個時期中他是為一般同學所最羨慕的人。”如果沒有大的變故,覺民將一步步朝著自己的理想邁進,走上人生的坦途。可是命運卻在此時跟她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他的未來從此改變。從中學畢業開始,覺新步入了他人生的第二階段。僅僅因為長輩間在麻將桌上的矛盾,他痛失了青梅竹馬的愛人,與一個不相識的女子結婚。而這段婚姻竟是由抓鬮來決定的,如此荒唐的做法改變了他的一生。出國留學也隨之化為泡影。接著他在父親的安排下過上了大少爺應有的生活,也開始承擔起了大少爺應負的責任。他不是只知道吃喝享樂的花花公子,而是在父親去世后努力撐起這個家,雖然他的肩膀還是那樣稚嫩,可是他已被剝奪了青春。他必須要面對的大家族里的勾心斗角、爾虞我詐。“許多有形和無形的箭便開始向他射來。”“在和平的、愛的表面下,他看見了仇恨和斗爭,而且他自己也就成了人們攻擊的目標。”開始的他并沒有選擇沉默,“他憤怒,他奮斗,他以為他的行為是正當的。然而奮斗的結果只給他招來了更多的煩惱和更多的敵人。”他的斗爭毫無結果,反而會把他拖得更加疲憊。于是他選擇敷衍家人,“他犧牲了一部分時間去討她們歡心,只是為了想過幾天安靜的生活。”他茍且度日,把曾經的夢想拋棄,直到有了孩子,他才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自己的未來。可是,無法回避的是,他還要在那個大家族內周旋。他采取“作揖主義”“無抵抗主義”,其實這并非他的初衷,而是他在復雜的家族斗爭中所作出的無奈之舉。而覺新的悲劇正是在這種種無奈中展開。覺新的悲劇不是他一個人造成的,而是由整個家族和社會造成的。首先,覺新的自身原因。他在面對事情時過多地選擇了逃避、忍耐、順從。即使是犧牲自己和所愛的人,也要去遵從舊傳統。為此,他出國留學的夢想破滅了,他心愛的梅嫁與他人,最終他深愛的妻子也因此慘死郊外,連在她臨死前二人都沒能見上最后一面。覺新曾感嘆:“我們生活在這樣的時代,只有犧牲的資格。”可是,他那毫無原則的茍且順從,犧牲的不只是他自己的幸福,更有別人的幸福甚至性命。這完全是懦弱的表現。“他不說一句反抗的話”,如果說是出于無奈,那么“沒有反抗的意思”則完全是因為他性格的懦弱,懦弱到毫無疑義的聽從著家人的擺布。覺新的悲劇,他自己的懦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其次,家族原因。第一,覺新的家族地位。他是家里的長房長孫,他從一出生便注定要承擔起整個家庭的重任。他是整個家族的未來,他承載著家人的希望。家庭就是他整個生活的中心,他的一切都要以家族為重。因此,他很難把視野投向整個社會,也就不會針對社會弊端做出抗爭。這一特殊地位注定了他不能像覺慧那樣激進,不能勇敢地做出反抗。第二,覺新的思想根源。這一點是由第一點衍生而來的。作為一個封建大家庭的長子長孫,他自然被寄予了厚望,接受良好的教育,當然這教育也是封建倫理的教育。儒家思想的孝悌觀念自然早已融入了他的血液里。這也在思想上給他戴上了沉重的枷鎖。在他的思想里他已不是簡單的為自己而活,他活著就是為了整個家族。它完全是封建禮教的奴隸。恪守著長房長孫的規矩。他完全成了一個傀儡,被人玩弄,任人擺布,沒有思想也沒有靈魂。最后,社會原因。在封建社會日趨瓦解的時代,像高家這樣的封建大家族也注定走向腐朽和墮落。家族的逐漸腐化令覺新認識到它所嚴格遵守的舊傳統再也無力支撐起這個家,現實的巨大壓力使覺新變得迷茫不知所措。他始終認為封建秩序是不可動搖的,因而在紛亂的境況中他只有選擇墨守。覺新是處在新舊制度之間的人,矛盾的境遇也造成了他矛盾的人格。覺新從小接受的是傳統封建禮教的思想,是完全從他的祖父、父親身上繼承下來的。同時他又處在社會轉型的時期,與弟弟們一起如饑似渴的閱讀進步刊物。“每天晚上,他和兩個兄弟輪流的讀這些書報,連通訊欄也不肯輕易放過。他們有時候還討論這些書報中所論到的各種問題。”他的思想雖不如覺民覺慧激進,被稱作“劉半農的‘作揖主義’的擁護者”,也常說自己“喜歡托爾斯泰的‘無抵抗主義’”,可他的思想畢竟超越了封建禮教的范圍,是一大進步。而且他這樣又能夠“把《新青年》的理論和他們這個大家庭的現實毫不沖突地結合起來。它給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論,一方面又順應著舊的環境生活下去,自己并不覺得矛盾。”他正是在這種矛盾當中尋找理想與現實的交叉點。或許只有在這時他才能找回那顆年輕的心,自己才不至過早的老去。覺新最大的悲痛莫過于兩位至愛的人的離去。當他來到梅的床前,看著她“安靜地躺在床上,眼睛微微閉著,頭發飄散在枕畔,瘦削的臉像紙一樣地白”,他心中會是怎樣的滋味?悲哀?悔恨?痛心?可這所有的一切都無濟于事,無論什么都已無法挽回那隕落了的年輕的生命。寂寞的荒廟中又有誰能陪伴那孤獨的生命?當瑞玨的聲聲苦叫從窗里飛出,闖進他的耳朵,他又是怎樣的心情?一扇破舊的木門最終使他們陰陽兩隔,至死都沒能見上一面,在門外狂吼的他又是怎樣的痛苦?那兩扇破舊的木門最終“攔住了最后的愛”。直到此時,覺新才悔悟到:“真正奪去了他的妻子的還是另一種東西,是整個制度,整個禮教,整個迷信。這一切全壓在他的肩上,把他壓了這許多年,給他奪去了青春,奪去了幸福,奪去了前途,奪去了他所愛的兩個女人。他現在開始覺得這個擔子太重了。他想把它摔掉。他在掙扎。”這如果說算作思想上的覺悟的話,那么他幫助覺慧離家便可稱作是將這一覺悟付諸實踐。他是真切的感覺“這個家需要一個叛徒”,真切希望這個腐朽家族的改變。覺民這一典型形象揭示的是懦弱的個人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飽受煎熬和摧殘,最終葬送自己及他人的幸福的悲劇。他與覺慧構成鮮明的對比,也讓人們看到了在新舊時代交替的背景下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矛盾
發布時間:2020-06-08 作者:大學生新聞網來源:大學生新聞網 瀏覽:
- 讀《無味》有感
- 其實不知道為什么作者為什么要把這本書叫做無味,不過回過頭來想想也是這樣的,如果是我的話我會起一個非常悲傷得讓人心疼的名字,讓那
- 09-12 關注:44
- 讀《超酷天使大肚子爸》有感600字
- 在我們的印象中,爸爸是忙碌的,是高大的,是偉大的,是嚴肅的。可在這本書里,卻有著一個不同尋常的父親。
我們都知道小孩子是從媽
- 10-20 關注:89
- 《題西林壁》讀后感400字
- 讀過蘇軾寫的《題西林壁》之后,再經過鄭老師的認真講解后,我終于體會到了詩中的道理。
《題西林壁》是作者在廬山西林寺石壁上題的
- 10-20 關注:75
- 讀《戴銀鈴的長臂猿》有感600字
- 云南省馬戲團的訓練師們來到了曼蚌寨,當他們看到了可口誘人的椰汁時,就讓長臂猿南尼去摘,結果讓南尼逃掉了。曼蚌寨是南尼的家鄉,它
- 10-20 關注:79
- 讀《神龜俠貓》有感400字
- 說起這本書的名字,大家一定都會好奇地問道:“有這本書嗎,我怎么沒聽過?”是的,這本書并不出名,但是如果你讀一讀它的類
- 10-20 關注:73
- 讀《蟋蟀的住宅》有感400字
- 今天我讀了《蟋蟀的住宅》這篇課文,文章讓我懂得了不要隨遇而安和不辭辛苦的精神。
課文主要講了蟋蟀不肯隨遇而安和不辭辛苦的特點
- 10-20 關注:83
- 《精衛填海》讀后感300字
- 這一個故事講的是有一個叫女娃的神仙,也是太陽神炎帝的女兒。有一次她坐著小船在海上游玩,在海上遇到了風浪,海浪把小船打翻了,女娃
- 10-20 關注: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