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文化傳統致敬讀后
從表象上看,現在各行各業的人都喜歡把“文化”二字掛在嘴上,強調本行業的“文化含量”--儼然成為時尚,話說我國稅收文化傳統。從事稅務工作的同志也不例外。
然而,什么是文化?它和歷史是什么關系?似乎很少有人認真去考慮它。因此,這種“時尚”不能不帶著似是而非的夾生味,也不能不產生出我們將來肯定會鄙之為“垃圾文化”的東西。
文化,從社會存在的意義上說,就是歷史演進過程的積淀及其軌跡。數千年歷史演進的積淀及其軌跡,量化為所謂傳統文化,質化為所謂文化傳統。
特別是文化傳統,它滲透在人們思想觀念、言論著述、行為習慣之中,滲透在社會關系、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不論是正面或負面的,積極或消極的,進步或反動的;也不論人們對它是自覺或不自覺的?傊,它已沉淀凝結成一種人們的活動氛圍和社會環境。面對這種客觀存在的強大的文化傳統力量,正確、科學地認識它,積極地對待它,就會成為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巨大的歷史動力;反之,就會成為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巨大阻力。
稅收本來就屬于歷史范疇,而且是在社會演進、歷史變遷中舉足輕重的歷史范疇。所以學習稅收歷史,把握稅收文化傳統,就更具有現實意義。
稅收伴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又隨著國家的發展而發展,它的歷史和國家一樣悠遠。
稅收以國家為主體,通過超經濟手段、無償的方式,參與社會產品和財富的分配,是國家的一項主要職能。稅收收入是國家財政的主要來源,是國家賴以存在的物質保障。
稅收又是一個多元的歷史范疇:作為國家的職能,決定于也影響著國家政治,因而融入了政治的范疇;作為特殊的社會分配方式和關系,制約著宏觀與微觀經濟的發展,因而融入了經濟的范疇;而稅收的歷史軌跡、歷史記載、典章制度、政策法令、言論著述、文書表格、行為規范、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培訓、信息媒體、以及文學藝術上的反映等等,又融入了文化的范疇,經濟學論文《話說我國稅收文化傳統》。
稅收是伴隨著政治和經濟的發展,不斷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歷史范疇。古代傳統的稅收,雖然也有一定的社會職能,但歸根結底是為國家服務的。當國家的政治體制從專制集權政體向民主政體轉化時,當經濟體制從自然經濟體制、“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化時,稅收體制也會亦步亦趨地跟著轉化。它的職能也會從主要為國家服務轉為主要為社會、為人民、為納稅者服務,并以公開化、法制化、規范化,嚴格的監督機制為其主要特征。從而浮現出現代稅收體制與古代稅收體制的分水嶺。
作為歷史范疇的稅收具有如此耐人尋味的特質、特性和特別功能,因此,我們對于稅收文化傳統更不能等閑視之。
什么是中國稅收文化傳統?如何看待中國稅收文化傳統?
第一,中國稅收文化傳統歷史悠久。傳說,黃帝時代中國就有了稅收(《路史》),時距現今有五千多年;正史記載,夏朝在出現完整意義上的國家政權的同時,也形成了稅收體制,所謂“自虞、夏時,貢賦備矣。”(《史記·夏本紀》)至今也有四千多年歷史。當時的“貢”,指各地的上貢;“賦”指田賦。不過,夏朝都統稱“貢”。到了西周,便有“九貢”和“九賦”之分。“九貢”是把上貢的物產根據用途分為九類,并確定它們的用場:“九賦”前六種均為田稅,后三種就包括了關稅、市稅、各種資源開發稅、物產稅以及種種雜稅。
從夏商周開始,中國的稅收,經過幾十個朝代的更迭開拓;經過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包括分封制和中央集權制)、半封建半殖民社會幾個社會形態的變幻調整;經過歷代思想家、政治家在學理和實踐上的導引革新;又經過歷代農民起義、民族戰爭和少數民族入主的沖擊,地方割據和軍閥混戰的破壞;經過外國資本主義入侵、門戶開放后的變動;解放后所有制改造及蘇聯模式、“計劃經濟”的影響;直至改革開放后的巨大發展……歷史的長河川流不息、蜿蜒曲折,陶冶積淀成我國稅收文化傳統。
- 向文化傳統致敬讀后
- 從表象上看,現在各行各業的人都喜歡把“文化”二字掛在嘴上,強調本行業的“文化含量”--儼然成為時尚,話說我國稅收文化傳統。從事
- 04-30 關注:0
- 動物小說《紅豺》讀后感
- 沈石溪的動物小說,大家都喜歡看吧?最近我又買了一本《紅豺》,看完以后,我非常感動。
- 04-30 關注:1
- 學生讀后感海底兩萬里
- 《海底兩萬里》是法國科幻小說家凡爾納著名三部曲中的第二部。這部小說集中了凡爾納科幻小說的所有特點,能使讀者在獲得極大精神享受的
- 04-30 關注:1
- 《平分生命》讀后感范文
- 血濃于水,一看到這個詞,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我最先想到的是小男孩那堅定的話語和諾言。
- 04-30 關注:1
- 《零花錢大計劃》讀后感范文
- 這個暑假,我讀了很多書,是我感受最深的,便是這本讀了一遍又一遍的《零花錢大計劃》了。
- 04-30 關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