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美猴王的讀后感
《西游記》里有這么一段,說的是真悟空身邊蹦出個假悟空,假悟空道行甚高,把真悟空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模仿得惟妙惟肖,旁人難分彼此。于是二人來到唐僧面前,唐僧看看這個悟空,分明是自己的徒兒;看看那一個,分明也是。不知如何是好,生怕認錯了徒弟,雙手合十,無能為力。二人又相求于觀音,觀音看二人都像是自己苦心扶植的那個悟空,一時沒了主意,揮揮手,愛莫能助。二人又來到地藏菩薩殿下,菩薩有一神物喚作地聽,能辨世間萬物,可是地聽伏耳貼地聽完之后卻搖了搖頭。最后二人還是來到了如來佛祖面前,如來眨一眨眼就辨出了真偽。
為什么唐僧不能辨出哪個是他朝夕相處的徒兒呢?問題可能出在彼此朝夕相處感情親切相依為命上。觀音心心念念栽培悟空,地藏菩薩與悟空私交不淺,他們都有所偏向,有所顧忌,生怕認錯了害了真悟空,也就影響了正確的認識和判斷力。如來能分辨清楚,毫不含糊,可是如來不是人,他是佛,無愛無憎,不存在感情親疏的問題。人不可能做到如此,活著的人就要食人間煙火,就要有七情六欲,認知上會出現偏差,判斷事物就不能無所顧忌。以《韓非子》里“智子疑鄰”這個故事為例,同樣是正確的預見,那個富人心里已經認定鄰人是賊,卻根本不懷疑兒子是不是監守自盜,只是一味地認為兒子聰明。僅僅因為兒子是兒子,在情感上已經先入為主。面對與自己親近的人,總是往對其有利的方面推想,當然也根本不愿意相信對方是不是有可能作出對自己不利的事。于是在同等條件下,感情親密一些的便自然而然占了上風,疏遠一些的便處于劣勢,這大概是很多人的共性吧。
若要一個人判斷事物像如來一樣不偏不倚,不受感情親疏因素的干擾,怕是一件難以辦到的事情。所以當年才有“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斬是斬了,諸葛亮做得沒有如來那么瀟灑,痛哭流涕地送馬謖上路,因為他不是佛。但也沒有像那個富人一樣,與馬謖深厚的感情并沒有影響他對問題的判斷。他做到了“執法如山”。
作為人,在情感上有親有疏在所難免。不能否認,在很多時候,對于一個人的愛憎經常左右著我們的判斷力。我們雖然難以做到如來的毫不偏差,無愛無憎,也不能像那個富人那樣讓感情親疏左右自己的認知。所以學學諸葛先生,關鍵并不在于情感的親疏在主觀上是否影響了你,而在于如何把這種影響降到最低,盡量客觀地去看待事物和判斷問題。
- 讀荀子《勸學》有感
- 今天我學習了《勸學》這篇文章。文章里的一句“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讓我倍感深思。
- 12-10 關注:0
- 真假美猴王的讀后感
- 《西游記》里有這么一段,說的是真悟空身邊蹦出個假悟空,假悟空道行甚高,把真悟空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模仿得惟妙惟肖,旁人難分彼此。
- 12-10 關注:0
- 安德的游戲的讀后感
- 這是一本科幻小說,暢銷書,據說是臉書創始人扎克伯格的最愛。但我卻花了半年時間,斷斷續續才看完。
- 12-10 關注:0
- 《儒林外史》讀后感
- 初識吳敬梓寫的《儒林外史》是我們上學期學得課文《少年王冕》。學這篇課文時,我就很好奇:《儒林外史》究竟是一本什么樣的書呢?
- 12-10 關注:0
- 《假小子戴安》的讀后感
- 自從讀了這本書后,我明白了為什么有這么多人喜歡看楊紅櫻寫的書了。那是因為楊紅櫻寫的書貼近我們的兒童生活。
- 12-10 關注:0
- 《呼蘭河傳》的讀后感
- 我最近在讀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呼蘭河傳》,它是一個20世紀80年代的一個叫蕭紅的女作家寫的。
- 12-10 關注:0
- 《安妮日記》讀后感
- 《安妮日記》的主人公在生日那天收到一本日記本,于是她開始寫日記。她在倉庫里住了兩年,日記就寫了兩年。
- 12-10 關注:0
- 稻草人讀后感范文800字
- 暑假,我讀了葉圣陶爺爺寫的《稻草人》。他筆下的稻草人,和現實生活中的稻草人沒有什么區別。唯一不同的是他有思想,心腸很好,一心想
- 12-10 關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