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留守兒童問題的調查報告范文
金秋九月,我們從大二步入大三,從稚嫩走向成熟。成長的路上雖然艱辛卻不孤單——九月學校組織全班同學集體赴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東縣進行社會實踐活動——這是我們大家共同成長的見證。我們86個同學分成了10個小組,走訪了田東縣2個鎮的近100個村,走訪交流上萬人次,調查問卷達千份,收獲頗豐。每個人也都從這次的活動中了解到中國內陸西部地區農村的現狀,展現了新的世界、打開了新的思路,受益匪淺。
一、關鍵詞解讀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以來,改革開放釋放出來的巨大能量使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突飛猛進。20年間,青壯年農民大規模進城打工、經商,強烈地沖擊著我國農村“男耕女織”的傳統生存方式。
但由于受收入、戶籍、住房、教育等約束,打工農民要攜家帶口在城市立足并非易事。所以,許多農民工不得不把家人留在農村,自己單槍匹馬到城市闖蕩。由此,農村便形成了一個以婦女、兒童和老人為主體的龐大“留守群體”,人稱“386199部隊”。
按照官方解釋,“留守群體”是指農村流動人口(其中80%左右是農民工)在戶籍地以外謀生時把其未成年的子女、婦女與老人留置在戶籍地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具體是指與父母雙方或一方分離并“留守”在農村的人員。
由此可見,留守人員產生的原因是農村人口的流動,而其中最主要在于農民進城務工。因此,留守人員的留守地多為農村,特別是農民工規模龐大的內陸西部貧困農村地區。由于留守人員包括三個部分: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及留守老人,因此“386199部分”就不難理解了——“38”指三月八日婦女節,代表留守婦女,“61”指六月一日兒童節,代表留守兒童,“99”指九月初九重陽節,重陽節又稱敬老節,代表的是留守老人。
二、現象呈現
引發我對于這個話題探討的,主要還是我在這次社會實踐活動中在廣西田東的親眼見到、親耳聽聞的各種情況。
在走訪當地居民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青壯力都不在家,留在家的多為老人及孩子,或者就是負責照顧孩子或者耕作的婦人。開始我的想法還只是停留在淺顯的表層:留在家的這些人,要么年老眼花,要么稚齡待哺,要么文化水平不高,有的甚至不懂普通話或不識字,在進行問卷調查的過程中困難重重。后來經過仔細思量以及詢問交流才了解到,農村的土地或者承包出去,或者自家耕種,無論哪種,耕作者多為婦女或老人。而年輕的勞力,不止男人、還包括年輕的婦女,大多出外打工或經商,極少在家耕作。白天的農村空空落落的,除了雞犬相聞,一般聽不太到人聲。與此同時,村民們也是多有抱怨。光光種地不夠家里的各種開銷,必須要出去打工才能真正的養家糊口,甚至需要年輕的夫妻兩個人一起在外打工才有可能過上好日子,才能讓孩子上好的學校、讓家里蓋上新房子。而了解所知,也確實只有那些在外經商或打工做得比較好的才能把家中的房子翻修一新,而能有能力蓋房子的幾家人也被周圍的村民羨慕得眼紅。而這修房的幾萬元在城市里的人看來不值一提,便是東部地區的農村也多有這份能力而有余的了,但在這里,中國的西部農村,卻是極為光耀門楣的大事件了。
我國農村儼然從“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轉變為第三次工業革命下的“男工女耕”的經濟模式。
除此之外,留守群體作為一個社會熱點話題,也確實有相當的媒體報道及網絡宣傳,其中不乏各類數據及真人事例,也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而涉及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的各類生活報道、情感訪談、甚至是犯罪案件的報道也是數不勝數。
三、背景解讀
(一)農村留守——與“城市留守”相對應
城市或者農村,都是人們聚居的地區,但二者的不同在于,城市是物質經濟的繁榮區,是更高級的生存模式,有更優越的物質條件,更利于現代人的生存與發展。由此,城市形成了集聚效應,在經濟、文化、人才、交通、政治等方方面面產生吸引力,向城市集聚,使得城市的發展不斷良性循環下去。
因此,隨著改革開放下的城市的迅速發展,城市與農村的界限愈加分明,城市對人的吸引力也愈加明顯。無論是想在城市中干一番事業、闖一番天地,還是想在城市中獲得更好的生活環境以及生存條件,或者只是想在城市多賺一些錢、多找一份工,無論年輕人或是上了年紀的人,都不免向城市進軍,在城市安家。
但是城市在發展的同時,不僅意味著其工資水平的高標準,也意味著其物價水平的高標準。高昂的生存成本并不是外來務工人員能負擔得起的,因此并不方便帶上沒有勞動能力的婦孺之輩一起生活,于是,他們就被留在了農村,成為農村的留守人員。
與此同時,城市也是有相類似的人群,比如城市的“空巢老人”。顧名思義,空巢老人是指子女離家、家中除自己外無其他人的老人。他們作為“城市的留守人員”,與“農村留守人員”的不同點在于:一是城市的空巢老人經濟方面較為穩定,不說城市老人許多都有退休工資可以領取,就是在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政策落實的也會更為全面,在城市人良好的經濟條件與發展的人道主義思想的支持下,社區、政府、媒體的幫助也會更多,從而大大減少城市空巢老人的'經濟擔憂。二是城市的空巢老人的精神方面更有倚賴,城市相對農村來說文體休閑方面的硬件設施和軟件設備都要完備得多,社區花園、城市公園、小區內的老年人休閑中心等都是好去處,廣場舞、太極拳、象棋桌等都是好玩法。
(二)西部地區留守——與“東部沿海地區留守”相對應
我國幅員遼闊,因此東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呈現較大的差異。同樣是第一產業,由于地勢、水源、氣候等的差異,西部地區更適合畜牧業的發展,而東部地區更有利于農耕經濟的發展。在人文環境方面,由于人口以及交通燈條件的差異,東部輕工業和第三產業較發達,西部則偏重工業和第二產業。而自然資源的差異也導致了南水北調、西電東送等工程的開展。總的來說,東部沿海地區更多屬于開放型經濟,西部內陸地區則多屬于傳統型經濟。
可以想見,西部內陸地區的農村貧困現象會更顯著,農村人口流失現象也更嚴重,因此產生的農村留守群體現象當然會更多。而正因為東部比起西部地區更加發和優越,我國現在西部人口東遷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這其中不乏大量城市中有經濟實力的群眾,更有許多西部農村向東部城市務工的農民。而在東部,由于整體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群體的經濟實力有保障,即便是東部的農村地區,也不乏生活優越者;退一步說,即便是年輕人外出務工、年老者在家務農,但是子女仍可以每天回家居住,而不用向西部年輕人一般長時間遠離家鄉、遠離親人。
(三)中國的土地政策與現狀——今昔對應
近年來,在國家惠農政策的扶持下,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國家的科技政策支持使農作物產量不斷提高,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生產條件也得到了改善。
但是,從總體上看,不論是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或是落后的西部地區,農業的基礎還很薄弱。
畢竟對于現在的社會來說,男耕女織無法自給自足,更無法滿足諸如教育醫療等各類價值不菲的現代化需求。況且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脆弱而低產,雖農業稅減免等各類惠農政策出臺,卻也無法改變精耕細作的農業的低產出、農民世代貧苦的情況,更不要說這種小農經濟一遇災荒或惡劣氣候就會徹底崩潰、脆弱不堪。
基礎設施達不到抗御自然災害的水平,而人口多、需求大、壓力大、技術有限,加上氣候條件的不確定和惡劣性,使得保持糧食增產和擴大播種面積受到制約。此外,人少地多使得農村生產效率低,農民收入少,導致消費力不足,也影響了其他產業和經濟生活多方面的發展。
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國家的政策是鼓勵農業發展,但個人耕種實在難以獲利。集約型的農業進行大規模化的投資農業無疑是的農業發展方式,但這恰恰排除了農村中傳統的“單打獨斗式”的耕種模式,對于小本甚至無本的農民來說并無適用之處。
四、問題條陳
對于留守兒童來說,的問題就是成長的問題。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都會強調父母雙方作為一柔一剛的存在,在孩子的成長以及人格的塑造上不可替代、不可忽視的作用。但是,對于農村留守兒童來說,別說父母陪伴成長,哪怕是見上父母一面都難于上青天。長期打工在外的父母將孩子們托付給年老體弱的爺爺奶奶們,甚至有些時候是將年紀小一些的弟弟妹妹交給日漸長大的哥哥姐姐們照看,在他們成長的軌道中父母的角色雖存在卻始終缺失著。而年老的爺爺奶奶不要說言傳身教、教化育人了,他們雖有心,但單就是因為自身身體方面的原因,在大多數時候可能在生活方面都無力完全照看好活潑好動的孩子們。成長中的他們,每一步都要靠自己走出來。
對于留守婦女來說,的問題就是精神生活的空虛。她們每天起早貪黑,要去自家的田地里耕作,做本該是男人做的體力活;有的要外出做點走街串巷的小本買賣,以維持生計。但同時,她們還要兼顧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做飯洗衣,該干的活兒一樣也少不了。家中經濟的負擔、生活的勞累、撫養孩子老人的艱辛,都由自己一個人默默承擔,而本該是站在自己前方、給自己倚靠的丈夫卻不在身邊,沒有支持、沒有認可、沒有安慰。即使知道丈夫是為了這個家才外出務工,但身兼數職、將所有的事都自己扛,同樣身為弱勢群體的脆弱的女人,怎能數年如一日的承受,她們的心里必定是不好過的。
對于留守老人來說,的問題是晚年卻不安逸。隨著人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退化,無論是體力或是智力都會受到影響,這時的選擇應該是安享晚年、頤養天年,而農村的留守老人卻依舊勞心勞力。他們不僅要為家中的生計出力,下田耕作或者外出擺攤,還要擔憂自己照看下的孫兒的成長,有沒有哪里傷著了、哪時病著了、有沒有被別家的孩子欺負了,等等。而同時,自己生活的條件可能并不好、自己的病也不舍得看、好飯好菜也要留給孫兒們吃,日子只有比從前更勞累,并無安逸可享。
總而言之,無論是留守兒童也好、留守婦女也好、留守老人也好,由于他們群體性的弱勢性,導致他們成為多數案件的受害者或利益被侵犯者。同時,又由于他們的心靈世界孤寂、精神層面空曠,找不到情感的寄托或傾訴的對象,更沒有幫助和指導的“老師”,一定程度上情感扭曲,有的最終成為侵犯他人利益的人。因此,他們是弱勢群體、是邊緣化的群體,也是易走極端的群體。
而除此之外,留守群體還帶了一些共同的問題。如治安問題,留守的皆為老弱婦孺,沒有自救、自衛或者反抗能力,極易受到傷害,婦女兒童被猥褻、拐賣、老人被詐騙搶劫傷害的案件層出不窮、屢禁不止。如經濟問題,留守在農村的人員勞動力低下,基本指望外出務工者寄回家中的錢用作開銷,但生活中的花費遠不止這些,他們仍需要為家中的經濟狀況擔憂和出力。如醫療問題,在農村醫療等本就不夠完善,人們也不夠重視,有病有災的無法得到及時救治,甚至因為費用昂貴而無力治療。如精神問題,他們的精神空虛、心智弱化,極易被騙或被誤導,引發違法犯罪問題或成為其受眾。如教育問題,留守人員大多文化水平低下,難以在子女學習或做人方面給予幫助,甚至因為農村中種種陋習或其他原因,孩子無法得到教育,等等。
五、嘗試解決
(一)城市和農村的距離
要縮小農村和城市的距離,要做到兩方面的統籌。
一方面,要認真落實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工作,加快農村的發展與規劃。縱觀一些工業化國家發展的歷程,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指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但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但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絕不僅僅是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反哺之義也不止于增加農民收入。五中全會強調,要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這意味著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農村教育、文化、醫療、社會保障、基礎設施等社會事業,也將進入加速發展期。
另一方面,要從城市著手,綜合考量城市的接納能力,完善城市的接納政策。城市有其獨有的魅力,20xx上海世博會也宣稱“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因此前往城市發展的理念是無可厚非的,城市不應該將非城鎮人口排斥在城市之外。但是,在接納外來人口的時候,一定要調查統籌城市的具體情況,特別是城市的接納能力,雖不排斥但也不能容納過多、使城市負荷過重。因此,對外來人口還應做好完備的接納政策。
(二)西部與東部的距離
要縮小西部與東部的差距,要做到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要優化東西部產業結構,加強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均衡東西部的發展。西部地區偏重重工業和第二產業,傳統經濟占據主導地位;東部地區輕工業和第三產業發達,經濟形式開放而多樣化。要通過優化調整各自的產業結構加快當地區經濟的發展,同時要綜合考慮東西部的優勢和劣勢,揚長避短、相互合作、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另一方面,在優化產業的同時,注重東西部生活質量的優化與均衡。其中,最需要關注的是經濟、教育、醫療、交通等方面。工資與物價等涉及民生的事項不能放任市場,政府也應作出適當適時的調整。在教育方面,加強東西部高等教育學校的建設,均衡發展各地教育教學,發展特色的大學本科、專科或研究生教育,盡量均衡教育資源的分配和協調。對于醫療和交通的發展,要通過大城市、中心城市輻射發展周邊衛星城鎮的形式,使東西部各大小區域都能有便利民生的醫療和交通。
六、總結
綜觀古今中外,農村問題并不是中國或中國西部地區的獨有現象,而是全球自始就存在的。農村會存在農村的問題,正如城市也有城市的問題一樣。總之,農村問題避無可避,也毋須避開,迎頭解決才是正理。
另一方面,我對于將農村轉型或發展成城市的說法并不認同。農村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與必然性,對于城市和社會來說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不能強行把農村全部變為城市,就像不能把所有的城市都變成北上廣這類的經濟發展模板城市一樣,而應該保持原有的農村特色、各地不同的農村的特色。
- 幸福感調查報告
- 離異居民幸福感最低。從婚姻狀況來看,已婚居民選擇"非常幸福"的比例最高,為15.3%,其次是未婚居民,為14.9%
- 05-16 關注:0
- 行政管理調查報告精華
- 該企業僅僅視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為事務性的工作,如檔案管理等,并沒有將其提高到相應的戰略高度。
- 05-16 關注:0
- 玩具市場調查報告
- 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對孩子的各個方面都給予了極大地關注,他們也逐漸意識到玩具在孩子的一生中起的重要作用。
- 05-16 關注:0
- 農村現狀的調查報告
- 近年來,xx縣把改造農村危房作為踐行科學發展推進和諧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內容來抓,抓到了農村環境改善的關鍵,抓到了點子上,抓到了農民
- 05-16 關注:2
- 網絡發展調查報告
- 通過此次對部分大學生上網情況的調查,我們感到,雖然多數大學生網民的素質較高,能夠較好地利用網絡工具于成才之中,對網絡中的不健康
- 05-16 關注:1
- 教育調查報告合集
-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兒童成長的重要保證,這次調查,主要以問卷形式開展。
- 05-16 關注:1
- 社會實踐調查報告優秀
- 會計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經過三年半的專業學習,在掌握一定的會計基礎知識的前提下,為了進一步鞏固理論知識
- 05-16 關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