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華盛頓因為財務問題陷入停頓時,越來越多的美國基層領導人開始為地方經濟發展尋找新出路,一場“城市革命”正在美國發生。這場“革命”值得所有希望國際化的中國企業關注。
這幾年,我在幫助中國企業落地美國的過程當中,有幸與一批領導力超群的市長們一起工作,讓我看到這些城市在中國企業走出去浪潮下的巨大潛力。它們包括阿拉巴馬州的多森市、托馬斯維爾市、門羅維爾市和北卡羅來納州的亨特斯維爾市等。
這些城市有著良好的工業基礎,擁有航空、汽車、醫療設備、高端制造業、金屬、油氣田基礎設施、造紙、家具和制衣等產業。過去二十年內,日本、韓國、法國、德國和北歐的企業都已經在這里安營扎寨。
2008年美國經濟危機發生后,這些城市的領導人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全力以赴吸引國內外企業前來投資。在全國經濟蕭條的情況下,這些城市反而落實了多個大額投資項目,總額上億美元,創造了上千個就業機會。
這便是美國基層領導人一改過去等待從華盛頓要政策要撥款,自力更生發展本地經濟的一個縮影。
“城市正在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領跑者,它們敢于冒險,勇于嘗試,毫不回避艱難的抉擇……美國的權力金字塔正在被倒過來。”美國布魯金斯學院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e)的最新報告里寫道。
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些領導人不僅為本地民生盡心盡力,也十分照顧在本地安家和有意來這里投資的外國企業。
我曾經兩次與多森市市長共同出席當地的市民動員大會(Town hall meeting,美國基層政治生活最常見的活動形式),一次是介紹即將舉行的中美制造業論壇,另一次是展示中國文化。市長拿出城里最美的建筑多森市歌劇院供我們使用,積極號召市民前來參加,每次大會都是賓朋滿座。
門羅維爾市為了在我們舉辦阿拉巴馬中國合作論壇過程中照顧好300名來參會的中國企業,當地報紙響應地方領導人號召刊登中文版、有資源的市民給我們免費制作戶外歡迎廣告、在校學生給我們作志愿者。
托馬斯維爾市市長每次歡迎中國訪問團總是勝人一籌,甚至按照中國習慣,訂做了旋轉餐桌專供接待中國賓客所用。
這些城市規模并不大,但是由于他們開拓性的工作,當華盛頓還糾纏于中國投資是否威脅美國國家安全時,這些市長們已經在吸納中國投資方面走到了首都的前面。托馬斯維爾市的第一家中國投資的工廠已經開始運作。
難怪,連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報人托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eedman)最近也說:“我想當市長”。
導致這場“城市革命”的原因是什么?首先是因為2008年的金融危機顛覆了美國依靠消費推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從失敗中走出來的城市將眼光投向知識工人和技術工人結合的新模式,并帶動高校、重修基礎設施,實現城市經濟向制造業與服務業結合,進口與出口結合的轉型。
其次,基層領導人更容易跨黨合作。因為,相比黨派的矛盾,基層領導人們更關心的是當地人民能否生活幸福、經濟繁榮。
我相信,隨著美國城市層面對外招商引資潛力的釋放,必將有助實現大批中國企業走進美國的夢想。
我很榮幸能夠成為這場“城市革命”的一份子。10月16日起,我將帶領上述四名市長訪問中國。我們期待與中國最優秀的制造業企業見面,讓更多中國企業走進這些城市,也幫助美國基層搞活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