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力提升的六大捷徑 真實案列來揭曉
近期,一組看起來很美的數據備受關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新公布的《全球知識產權指標報告》指出,中國知識產權局所接受的專利申請數超過日本、美國,在2011、2012年連續兩年居全球首位。專利往往可以衡量一個國家的創新潛質,據此我們有理由認為,中國即將成為世界頭號創新大國。
事實果真如此嗎?
相關閱讀:5成中國企業不為創新申請專利
知識產權專家、香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香港大學技術轉移處副處長李亞紅對此的解讀是,“中國企業和個人在高新科技領域的發明專利并不多,即使有,大部分也不是核心技術,一個國家是否是創新型國家,不能只憑專利申請量來衡量,要實現創新過程,專利技術的商業化和技術轉讓必不可少。中國在這個環節非常薄弱,所以離創新型國家還有很長的距離。”
李亞紅
有另外三組數據可以驗證李亞紅的判斷。
一、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7 月1日發布的《2013 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中國僅排名第35 位,遠未進入創新強國之列。
二、近日發布的“湯森路透2012 年全球創新力企業( 機構) 百強榜”中,共47 家美國企業、32 家亞洲企業、21 家歐洲企業上榜。中國企業無一上榜。
三、世界經理人7月進行的“知識產權和創新”調研結果顯示,僅有不到2 成的受訪企業以自主知識產權為核心競爭力。共有735名中國經理人參與了調研。
如此看來,“專利申請數”全球第一只能算是偽第一。
這個名不副實的第一帶來的尷尬,反映了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和創新的困境:專利數量是衡量創新力的重要指標,但創新力的主要評定還要基于專利申請成功率、專利申請的全球性、專利影響力、創新專利數等四項指標。湯森路透分析稱,中國專利數量與質量不匹配,不能反映創新力,中國企業的海外專利申請獲批數量過少,專利影響力不足,在“專利申請的全球性”指標上處于劣勢。
知識產權模范生—華為的經驗
盡管尚未進入頂級創新企業的陣營,中國企業一直在努力,聯想、華為、海爾⋯⋯一批民族品牌正逐步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其中知識產權的支撐力量正不斷彰顯。
華為,是其中的佼佼者。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布的2012 年國際專利申請情況顯示,華為以1365 項專利申請數成為2012 年全球第四大專利申請公司。
取得這樣的成績并非偶然,知識產權戰略早在多年前就已經成為華為的核心戰略,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把自己和世界上第一流的創新企業捆綁在一起,與諾基亞、西門子、賽門鐵克、Global Marine 分別成立合資公司;同IBM、Hay Group 等一流管理咨詢公司合作;與英特爾、高通、微軟及英飛凌等世界一流公司建立聯合實驗室;
二、建立強大的知識產權隊伍,在核心領域不斷積累自主知識產權,并進行全球專利布局;
三、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推動自有技術方案納入標準;
四、對外,保持開放態度、按照國際通行規則處理知識產權事務;對內,制定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出臺多階段獎勵政策激發員工創新的積極性。
鄧一山
華為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成績斐然,中國法制研究與發展項目發起人鄧一山(香港)還是建議中國企業客觀對待自己的成績,因為“華為還沒有像它的西方競爭對手一樣,將專利充分轉化為商業優勢。”
華為的知識產權保護之路走得并不輕松。從漠視規則,備受擠兌,到遵守規則,同臺競技,再到制定規則,成為行業領袖,這將是中國企業成為強者、走向全球的必由之路。
中國企業最終要以技術領跑者、專利持有者、全球標準貢獻者的形象出現在國際商業舞臺,還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找到適合自己的創新途徑是其中的關鍵。
中國企業創新力突破要從以下六個方面入手
學會在微笑曲線上微笑
雖說中國制造早已成為“世界工廠”的代名詞,但底氣似乎總有些不足,有企業曾以雄踞世界酒瓶蓋生產總量第一為豪,可見其優勢僅僅只是廉價的勞動成本。
而現在,即使是這微弱的優勢也在漸漸失去。
2012 年底,有關世界級體育品牌阿迪達斯將關閉在華唯一直屬工廠,并將與中國300家代工廠終止合作的消息引起不小波瀾,同時期消息稱,近年流入東南亞國家的外資成倍增長。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岌岌可危。當成本優勢漸失,中國企業如何突圍?答案不言自明:向產業鏈上高附加值的環節延伸,培養自主技術、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工業體系的競爭力。在價值鏈上的定位是中國產業升級和創新的最關鍵一環。
在核心技術領域積累知識產權
定位容易,實現難。
目前,大多數中國企業的關鍵技術和零部件要依靠進口,由于技術專利費昂貴,導致中國企業的利潤非常低。以電視機為例,電視機的核心技術掌握在索尼、湯姆遜、杜比等國外廠商手上,2010 年,湯姆遜、LG、索尼等ATSC 專利所有者提出,中國彩電企業要向他們繳納每臺41 美元的技術專利費,減去專利費,中國出口到美國的CRT 彩電平均每臺利潤只剩2-3 美元。
應對這種情況,在6 月15 日的中山大學國際商務論壇上,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毛蘊詩給出的對策是,中國企業必須要在關鍵技術與核心零部件方面形成高端自主知識產權。特別是具有品牌的企業要加大關鍵零部件的研發投入,培養關鍵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在重點領域形成自主知識產權。
這一建議對中國企業的挑戰不小,世界經理人7月進行的“知識產權與創新”調研結果顯示,目前中國企業的創新方式還是以模仿創新為主,半數以上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仍是模仿創新的擁躉。
要在核心技術領域形成自主知識產權,企業需要培養原創性創新能力。
開放創新,改變游戲規則
那么,中國企業如何解決其技術瓶頸?
“任何企業都不可能在所有領域擁有最好的技術,開放創新是不二選擇”,同樣在6 月15 日的中山大學國際商務論壇上,邁阿密大學管理學終身教授、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亞東認為,“今天的時代是開放創新的時代,聯合與聯盟變得更加重要了。”
陸亞東稱,分開來看,技術、品牌、產品、資本、服務或智力都不是中國企業的強項,然而,一旦這些要素被創造性地結合起來,就會產生一種復合式競爭優勢。普通的能力,包括可以在市場上購買的技術,一旦被獨特地組合起來,可以使企業比競爭對手更好地滿足市場的需要,從而產生競爭優勢。
中國法制研究與發展項目發起人鄧一山( 香港) 也是開放創新的支持者,他的建議更進一步:要鼓勵國外創新企業到中國進行技術轉讓,并保護他們的知識產權,同時,建立創新知識園區,以優越的激勵機制吸引海外創新人才回國,就像中國臺灣在大約30 年前所做的一樣。要真正吸引人才,中國必須在政治、經濟、環境等方面有全面的提升,所有這一切這都需要健康的法制體系做保障。
海外市場專利布局,一場面向未來的圈地運動
來自斯坦福大學的一份報告顯示,過去兩年里全球公司花在專利訴訟和專利收購上的總金額高達200 億美元,谷歌和蘋果在專利訴訟和收購上的投入首次超過了這兩家公司用于新產品研發的費用。
專利咨詢公司General Patent 的CEO 亞歷山大• 珀托拉克曾這樣形象地比喻:“如果你畫一幅誰在起訴誰的地圖,你將看到這是一個混戰的星球。”
中國企業嘗試進軍海外市場的當務之急是,避免踏入別人布好的專利地 雷陣,同時,由被動應對,到主動布局。
李亞紅的建議是,“中國企業要有全球視野,海外擴張時應首先對海外市場的專利爭議做調查,熟悉海外市場知識產權分布情況,做到知己知彼。而且企業的專利只有布局到這個產業最核心和基礎的領域中去,才會處于一種主動的地位。”
事實上,前期海外市場專利布局的重要性,很容易被中國企業忽視。
世界經理人7月進行的“知識產權與創新”調研結果顯示,4 成企業根本沒有專利布局的打算。(請參見圖表一)
您企業是否已經開始在海外市場布局知識產權
如何布局?有熟悉規則的人才是關鍵。擁有超過三十年跨國財經法律實務與教學研究經驗的臺灣開發金控董事長劉紹梁相信,其實國際上對保護知識產權,甚至避免知識產權濫用的反壟斷,都有很多實務作法,各國的商務律師事務所都很熟悉,中國企業很容易吸取經驗,參考仿照就會有成效。所有成功的跨國企業都擅長“楚材晉用”,學會信任并運用當地人才,容易事半功倍。
劉紹梁
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2011 年,蘋果公司公布了當年第一財季的財務報告:營收267.4 億美元,凈利潤60億美元,而其中僅40%為iPhone 銷售。另有數據顯示,AppStore 的應用程序下載量已經超過了56 億。“ 不賣硬件賣服務”是業內人士對蘋果取得成功的一致總結。
現如今蘋果已被視為服務型主導企業的成功典范。
一大批中國制造企業,也正經歷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的轉變。世界經理人7月進行的“知識產權與創新”調研結果顯示,6 成受訪的制造企業從事的是服務型制造。(請參見圖表二)
您企業的運作模式是
與外國企業貼身肉搏
香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香港大學技術轉移處副處長李亞紅建議,中國企業可能要經過與外國企業的競爭,親身經歷知識產權的爭端和訴訟后,才會意識到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學習到其中的游戲規則,既學會依靠知識產權打造關鍵技術、提升核心競爭力,也學會利用知識產權應對壟斷等不正當競爭。華為、中興等企業都是這樣成長起來的。
貼身肉搏的好處是,體會切膚之痛之余,還能將教訓轉化為養料。
結語
一直以來,中國企業的創新口號喊得最響,創新心結最重,但實際的創新力卻提升緩慢。關于創新的著名追問是:引領人類經濟史上最大規模增長的現代中國經濟,為何卻無法貢獻出像樣的引領性創新?為什么中國產生不了Google、Microsoft、Apple 這樣的創新寡頭問題的答案需要中國企業自己給出。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一次出國訪問時說,豐田是他的左臉,索尼是他的右臉。我們的問題是:誰將有資格成為中國的臉面?
- 登山與管理看似不相關 卻在不斷重合
- 這是慕士塔格峰,被稱為“冰山之父”。它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峰上住著一位冰山公主。但是這些美好的比喻和傳說并不能給
- 01-18 關注:167
- 汪中求:從時間管理到精細化管理
- 汪中求老師一直是“空中飛人”,剛從德國回來就在廣西上了兩天課,5月13日傍晚才回到珠海的家中,14日早上8點半就出門,驅車
- 01-18 關注:207
- 郭鄭慧分享新生代員工管理要點
- 在環球資源旗下領先管理媒體《世界經理人》舉辦的“智·勝未來出口系列論壇”上,福州祥星進出口有限公司總經理郭鄭
- 01-18 關注:200
- 中式管理的情義樣本:以和為貴
- 從保定徐水縣境內107國道西側,沿著大午集團自己修建的一條水泥路走4公里,就到了大午城。這里曾經是一塊沒人要的荒地,如今依然偏遠得
- 01-18 關注:168
- 供應商管理的亮點:可提升到戰略高度
- 第三項原則包括了今年十大管理實踐的第6、8項:
·6.社會責任管理
·8.管理供應商
企業領導者都認識到,要
- 01-18 關注:877
- 零售和分銷業在互聯網時代遭遇變革
- 從集貿市場的貨攤到超級市場連鎖店,零售業經歷了一系列變革,這些變革導致了今天的規模經濟,它們得到前所未有的分銷能力的支持。
- 01-18 關注: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