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深入應用,消費金融行業獲得快速發展并取得了顯著成就,但隨之而來的是消費金融市場的亂象和泡沫。 4月 25日,在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辦的“消費金融:發展與創新研討會”上,京東金融消費者金融事業部總經理區力表示,“消費金融要回歸到普惠的本質,消費金融不是簡單的放貸生意,更不是把高利貸線上化,沒有好的風控、沒有好的定價機制、沒有惠及民生的,都不叫做消費金融。隨著監管政策逐漸明朗,消費金融市場一定會迎來驅除泡沫、發現價值的凈化期,高利貸機構絕不可能拿消費金融當‘皇帝的新衣’,說到底,做普惠的消費金融就是要摸著自己的良心,做真正惠及民生的金融服務,更要對風險長存敬畏之心。”
許多行業內人士指出,消費金融因其開放性和惠普性而迅速崛起,卻也因為魚龍混雜的存在而蒙上了一層陰影。有一些不具備相應風險控制能力,效率低下的機構,例如高利貸機構,借助消費金融市場發展的風口,打著“消費金融”的旗號,盲目擴張,高利貸的本質導致砍頭息、變相收費、暴力催收、裸條等惡性事件頻發,成為整個行業發展之痛。
當天,在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發布的《中國消費金融創新報告》指出,在消費金融領域,技術驅動將貫穿從資產獲取到資金對接,乃至用戶體驗的全過程,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運用大數據技術和生物技術建立用戶畫像和關系圖譜,精準識別用戶并定價;二是運用自動化技術自動生成貸后管理方案并自動實施;三是運用自動化技術自動匹配相關資金提供方,快速提供最合適的資金渠道;四是運用先進交互技術,給予用戶平滑順暢的使用體驗,并提供個性化方案和擴展方案等等。最終推動消費金融模式的創新與變革。
區力說,實現消費金融“普惠的本質”很簡單,首先是要創造一種新的、更有規模效應的服務模式,服務更廣泛的用戶。第二,要解決“惠”的問題,成本足夠低,讓用戶享受到更低成本的服務。而目前金融科技迅速發展,在數據與技術的驅動下,可以有效解決其中成本和效率的問題,降低金融服務的可負擔成本,最終實現普惠金融的落地。
在過去的三年中,京東金融做了大量的數據、研發和系統的投入,這樣的投入是固定成本,而每一單金融服務的操作成本,則是成變動成本。比如“白條”業務,京東金融沒有一筆是通過人工審核,都是機器決策,如此一來,每單的變動成本近乎為零,“我們的后臺系統 1秒鐘可以處理幾十萬筆交易,這在過去的金融服務模式中是不可想像的。”區力說。
除此之外,“白條”信用風險評估模型覆蓋了兩億多個京東用戶,而且每一個數據模型體系中都有上百個子模型,幾萬個變量。同時,京東金融也大量應用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等新技術,通過這樣的數據模型體系去解決風控、欺詐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