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學院:青春賦能生態實踐 雙園調研共繪綠卷
7月2日至7月3日,巢湖學院赴薛家洼“生態文旅”調研宣講團懷揣著對生態保護的熱忱,走進馬鞍山薛家洼生態園與濱江公園,開展“三下鄉”生態調研實踐活動。通過問卷調查、走訪座談、科普宣傳等多元形式,志愿者們在長江岸線的綠意畫卷中探尋生態治理密碼,用青春力量為濱江生態保護注入活力。
7月2日,團隊成員首先來到薛家洼生態園。清晨的薛家洼清新自然,江風裹挾著蘆葦的清香掠過濕地,成群水鳥在淺灘覓食的身影為這片土地添了幾分靈動,這與資料中 “曾因碼頭密布、污水直排而滿目瘡痍” 的舊貌形成鮮明對比。團隊成員沿著生態步道分組行動:每一組成員都手握問卷,積極的對游客和園區的工作人員進行問卷調查以及采訪。

圖為團隊成員正在進行采訪 方子良供圖
在與生態園管理人員的座談中,志愿者們重點了解了薛家洼 “退圩還江” 的治理歷程。“過去這里遍布非法碼頭和養殖場,長江岸線被‘啃食’得支離破碎。” 管理人員指著老照片中斑駁的江灘與堆積的廢渣,對比眼前的碧水綠岸,“現在通過生態護岸改造、濕地重建,連多年未見的江豚都偶爾會游到這片水域了。” 志愿者們認真記錄著生態修復的關鍵節點,不時就植被選種、水位調控等技術細節提問,在新舊對比中直觀感受生態治理的攻堅成果。
次日清晨,團隊轉場至濱江公園。到達濱江公園后,團隊成員迅速完成好了分工,開始了調查活動,馬鞍山濱江公園宛如長江之畔的一顆璀璨明珠,江水悠悠,裹挾著歲月的故事奔涌向前,與蔥郁繁茂的植被相互映襯。沿著蜿蜒的步道前行,江風拂面,帶來陣陣清新氣息。江豚觀測臺邊,時常能捕捉到江豚躍出水面的靈動身影;生態濕地內,蘆葦隨風搖曳,蜻蜓穿梭其中,構成一幅生機勃勃的畫卷。古樸的江豚文化長廊,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訴說著長江生態的故事;親水平臺之上,人們或憑欄遠眺,或悠然垂釣,與自然和諧共處。在這里,長江的雄渾壯美與生態的靜謐美好完美交融,成為市民游客親近自然、感受生態魅力的絕佳之地。
在馬鞍山濱江公園的江畔,一塊巍峨的石碑傲然矗立,成為這片生態勝景中極具分量的精神坐標。石碑以天然巨石為材,未經過多雕琢的表面,保留著粗獷的紋理,仿佛在無聲訴說歲月的厚重。“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 ,兩行朱紅大字筆力雄健,在日光下熠熠生輝,傳遞著長江大保護的深刻內涵與美好愿景。它靜靜佇立在江風里,見證著薛家洼及濱江公園的生態蛻變。曾經,這里或許是雜亂的江岸、排污的舊址,而如今,清波蕩漾的江水、蔥郁繁茂的植被、穿梭棲息的飛鳥,圍繞石碑構成一幅生態新畫卷。石碑就像一位沉默的守護者,提醒著人們長江生態保護的使命,也彰顯著生態修復后,長江給予城市與民眾的饋贈。

圖為濱江公園江邊立的石碑 方子良供圖
夕陽西下時,志愿者們站在濱江公園的觀江平臺上,望著波光粼粼的江面與對岸薛家洼的蔥蘢輪廓,手中的調研記錄本已寫滿數據與感悟。這場跨越雙園的生態實踐,不僅讓青春力量融入了長江岸線的保護事業,更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深扎根于青年心中。
通訊員 方子良 殷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