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領悟“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小崗精神,近日,江西財經大學崗上數智興農團在安徽鳳陽小崗村開展了場館研學、情景思政課、走訪村民及專訪大包干帶頭人等活動,在與鄉土的深度交融中探尋改革初心,讓青春在改革熱土中汲取成長力量。
場館研學悟初心,紅手印里見精神
大包干紀念館與沈浩紀念館是隊員們深入小崗腹地,學習小崗精神的第一站。泛黃的“生死契約”、銹跡斑斑的農具、黑白照片里村民們堅毅的眼神,訴說著1978年,十八位村民按下紅手印時的決絕與勇氣。這份‘闖’的魄力,正是今天鄉村振興最需要的精神養分。”專題理論學習中,關于“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關鍵在干”的重要論述,更讓大家將小崗精神與時代使命緊密相連。改革不是歷史的過去時,而是當下鄉村振興中必須延續的行動力。
情景再現紅手印,初心回響1978
迎著夕陽的余暉,隊員們觀看了《1978:十八個紅手印》情景思政課,它生動再現了大包干前夕食不果腹的困境更展現了帶頭人沖破困境、尋求自強的那份勇氣與決絕。最震撼的是十八雙凍得通紅的手在“生死契約”上按下紅手印的瞬間——筆尖的沙沙聲、印泥的悶響,每個手印都敲擊人心。當“領頭人”舉起契約說出“我們擔著”時,全場動容。這場沒有華麗道具的演出,以最真實的情感復刻了絕境中的破釜沉舟,彰顯了中國農民推開改革之門的擔當。
深入農家問暖涼,舊貌新顏話短長
隊員們分成多個小組,走進小崗村的農家院落,與村民們圍坐在一起拉家常、話發展。一位老爺爺興奮地向隊員們介紹:“如今和過去大不一樣啦!2024年,咱們小崗村還入選了世界‘最佳旅游鄉村’!而且這些年,村里連續8年為咱們村民分紅,加起來都超過2000萬了,教育、醫療、文化等都得到了全面提升,咱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那是真真切切地不斷提升!”從衣食住行的改善到村里基礎設施的升級,村民們樸實的話語里滿是對如今生活的滿足。這些發自肺腑的村民心聲,讓隊員們真切感受到小崗村在鄉村振興浪潮中的活力,也對“民生為大”有了更具體的理解。
訪談前輩聽心聲,初心如炬照前路
與大包干帶頭人嚴金昌老先生的訪談,是實踐中最觸動人心的環節。老先生話語樸實卻重若千鈞:“當年按下紅手印,沒想過要出名,就圖個‘能吃飽飯’。難啊,種子不夠就東家借西家湊,農具壞了就敲敲打打接著用,可大伙心齊,再難也敢往前闖。”談及如今的鄉村振興,老人眼里閃著光:“現在條件好多了,但那股‘敢闖’的勁兒不能丟啊。年輕人有文化、有想法,更要敢試——種糧能致富,搞鄉村旅游、做電商也能致富,只要是為了鄉親們好,就大膽去干!”他握著隊員們的手反復叮囑:“記住,鄉村振興不是一個人的事,得大伙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像當年我們十八戶擰成一股繩那樣。”對小崗精神的理解,不能僅僅停留在“敢冒險”和“單打獨斗”的層面,它更本質的內涵,在于“為民生”的初衷,以及“同心協力”的合作精神。

從村民的家常里短到嚴金昌老先生的深情講述,從動人的情景思政課到心中的感悟沉淀,隊員們在小崗村的實踐中,不僅觸摸到了歷史的溫度,更感受到了精神的力量。隊員們表示,小崗精神不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藏在村民的笑容里、老人的故事里、土地的饋贈里。未來,他們將帶著這份收獲,把小崗人的闖勁、干勁融入青春奮斗,用實際行動詮釋青年的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