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讓長江與大運河的水脈激蕩起民族交融的綿長回響,2025年7月3日—7月12日,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赤籽心民族情”實踐團一行10人,沿“長江-大運河”水脈文化帶走進南京、揚州、鎮江等地多民族聚居區開展三下鄉實踐活動。實踐團以田野調研為基、文化互動為橋、專業賦能為韻,在街巷村落間搭建跨民族交流紐帶,讓民族團結之花在青春步履中綻放,譜寫了一堂“浸潤式的民族團結教育課”。

01水脈為紐:在煙火日常中厚植同心
長江與大運河交匯處,蘊藏著民族交融的生動密碼。在這里,“中華民族共同體”不是課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屋檐下的裊裊炊煙、手心里的脈脈溫情、街巷間的朗朗笑語。
香包里的心意傳遞
為全面了解少數民族聚居地群眾的共同體意識現狀,實踐團深入開展入戶走訪調研。隊員們分組行動,挨家挨戶進行問卷調研,以誠懇的態度捕捉那些真實而質樸的聲音,同時向當地家庭贈送定制的石榴、柿子造型香包,以“石榴籽心連心”的文化意象傳遞民族團結愿景,借“柿柿如意”的民俗寓意表達對村民的美好生活祝愿。當回族大爺接過香包笑著說“你們送的不是物件,是心意”時,文化符號便化作了直抵人心的情感紐帶。
口述史中的交融印記
南京水荊墅村回族老黨員潘爺爺家中,實踐團成員圍坐傾聽。老人從兒時民族習俗講起,細數不同民族鄰里互幫互助的溫暖瞬間。那些融入日常的交融細節,讓“中華民族共同體”從課本概念變為可感可知的生活圖景。鎮江千秋橋社區的回族食堂里,91歲的楊奇方爺爺憶起新居:“解放后,政府把老片區修得整整齊齊,如今出門就是小花園。”話語間,是民族政策的溫度,更是“各族群眾共居共樂”的鮮活注腳。“村里正發展大棚種植、深挖非遺美食、打造文旅路線,回漢鄉親鄰里和睦,文化交融氛圍濃厚。”菱塘清真村副書記林傳清的介紹,讓隊員們直觀感受到這片多民族聚居地的發展活力。

02實踐為筆:在生活現場書寫團結答卷
非遺課堂里的文化交融
實踐團在鎮江社區開展“香綴千秋橋・情暖石榴紅”非遺香囊制作活動。隊員們通過多媒體課件,詳解不同民族香囊特色:回族幾何紋樣寄寓對生活的熱愛,漢族艾草香囊承載平安祈愿,讓老人們深切感受香囊作為文化載體的深厚內涵。各族老人圍坐協作,巧手制作香囊,忙碌間歡聲笑語不斷,各族文化故事在談笑中自然流淌。

榫卯積木里的團結密碼
水荊墅村的“榫卯承古韻・匠心筑未來”公益課堂上,隊員們帶來魯班鎖、榫卯積木。“看,這‘燕尾榫’一扣,就像咱各族群眾,緊緊連在一起。”當孩子們用榫卯結構拼出房屋模型時,不僅讀懂了傳統建筑的力學智慧,更觸摸到“團結如榫卯,穩固不可分”的深刻寓意。
專業賦能民族古建筑保護
京杭大運河畔的新河街,隊員們操控全站儀、三維激光掃描儀、無人機,為古建筑做“體檢”。點云數據采集、建筑節點解剖、空間定位分析……這些專業操作不僅為繪制精準保護圖紙奠定基礎,更在丈量多民族建筑技藝的融合軌跡——回族磚雕的繁復與漢族木構的精巧,早已在歲月中交融共生。

03創新為翼:以青春擔當續寫共榮新篇
實踐團的腳步從未停歇。針對調研結果,隊員們紛紛獻策:有人提議用3D建模還原運河帶老建筑,助力當地文旅開發;有人正整理深度采訪中的民族交融口述史,讓更多人看見藏在街巷里的團結故事;有人計劃制作“水脈赤子說”系列短視頻,以江蘇青年的視角詮釋身邊的民族元素。這些構想,讓實踐跳出“感動”的范疇,生長出“行動”的枝芽。
長江奔涌,運河湯湯,見證著這場青春實踐。當江蘇青年學子以專業為筆、以真心為墨,在水脈沿線書寫民族團結故事時,“中華民族共同體”便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流淌在生活里的溫暖,是刻進基因里的認同,更是綻放在未來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