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廣西欽州市陸屋鎮易地扶貧搬遷的“樣板社區”,靈山縣陸屋鎮新光社區承載著搬遷群眾對“穩得住、能致富”的期盼。7月20日,桂林理工大學“問水平陸,青力青為”實踐團走進這座安置點,通過實地調研、入戶走訪、座談交流等方式,在工程建設的實效里、生態保護的細節中、民生改善的煙火氣里,探尋宜居宜業的發展邏輯,用青春力量為社區發展注入新思考。
進社區:解碼安置點的“宜居宜業基因”
新光社區隸屬靈山縣陸屋鎮蓮塘村委,是自治區“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在蓮塘村駐村第一書記張書記的帶領下,實踐團首先深入了解了社區的基本情況:該社區共安置搬遷群眾104戶,目前常住97戶,群眾生活穩定;因緊鄰六欽高速出入口和242國道,交通區位優勢顯著;且距欽州臨港產業園僅1公里,為搬遷群眾就近就業、創業提供了天然便利。
為實現“穩得住、能融入、可發展”的目標,社區同步配套建設了扶貧車間、生產養殖基地,搭建了安全監控平臺,實現了水、電、路、訊全貫通;排污排水系統、綠化亮化工程、文體活動設施等民生設施一應俱全,鄉村人居環境持續優化。“在家門口就能上班,日子踏實多了。”居民的樸實話語,正是社區“宜居宜業”的生動注腳。
看振興:產業引擎激活“致富加速度”
產業是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實踐團走進社區幫扶車間與產業基地,實地探訪了特色產業發展實效。在中藥材加工廠內,五指毛桃、牛大力等本地特色藥材的清香撲面而來,居民們正按標準化流程開展清洗、切片、晾曬等加工作業。
張書記介紹,這些中藥材經加工后將銷往區內外市場,形成“種植—加工—銷售”的完整鏈條。“現在不用外出打工,在車間每月能掙錢,還能照顧老人小孩。”一位正在忙碌的居民笑著說道。實踐團成員深切感受到,特色產業不僅讓“家門口就業”從愿景變為現實,更讓社區踏上了“產業興、群眾富”的致富快車道。


聊民生:從“幸福清單”看煙火里的期盼
帶著對民生冷暖的關切,實踐團跟隨張書記走進居民家中,與搬遷群眾圍坐談心,傾聽他們的生活變遷與心中期盼。
“以前孩子上學我們還要操心路上距離問題,現在社區周邊幼兒園、小學、中學都有,走路幾分鐘就到,我們家長再不用揪心了!”談及教育條件的改善,居民大哥的喜悅溢于言表。聚焦婦女健康保障,社區婦聯主席也加入交流:“我們定期組織婦女免費體檢,建立健康檔案,對慢性病患者跟蹤管理,就是要讓姐妹們健康有保障。”

圖為實踐團成員開展調研交流
聊及平陸運河建設,居民們更是打開話匣:“從新聞里看到運河要修到家門口,盼著它能帶動生意、增加活兒干,日子肯定更有奔頭!”此外,實踐團開展的“環保科普進萬家”活動也受到熱捧——通過發放手冊、引導填寫問卷等方式普及垃圾分類、污水治理等知識,不少家庭主動咨詢細節,讓綠色發展理念自然融入日常生活。


圖為實踐團成員開展科普宣傳
共探討:青春智慧點亮“發展新路徑”
調研尾聲,實踐團成員與張書記圍坐座談,結合專業所長為社區發展“把脈支招”。針對社區當前的排污管網老化、秸稈資源化利用率低等問題,團隊立足專業知識,提出“分片區改造排污系統,同步銜接生態溝渠建設”“引進小型秸稈粉碎機實現就地資源化”等建議。
張書記認真梳理建議清單,表示將結合平陸運河生態保護要求,制定可持續發展方案。“讀書不能只啃課本,要把專業和社會需求、國家發展連起來,才是真學問。”他的話讓團隊成員深受觸動,更堅定了“用知識服務社會”的信念。


圖為張書記與實踐團成員合照
此次走訪,實踐團不僅見證了新光社區從“搬遷安置”到“幸福安居”的蝶變,更以青春智慧為社區發展注入活力。正如平陸運河建設正蹄疾步穩向海而行,新光社區的宜居宜業故事仍在續寫;而這群青年也將以專業為筆,持續為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添墨加彩,讓青春力量在基層實踐中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