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尋鳳陽傳統文化,講好紅色革命歷史故事,2025年7月2日,巢湖學院赴滁州小崗村“尋紅色足跡憶崢嶸歲月”紅色藝術之旅實踐隊前往鳳陽縣文化館,與鳳陽花鼓傳承人肖慶紅學習鳳陽花鼓,其中包括觀賞花鼓表演,學習基本動作等,真切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自然魅力。
肖老師表示,對于鳳陽花鼓她算是從小耳濡目染,并且覺得能將家鄉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又能給孩子們帶來展示的機會,培養文化自信,她認為很有意義。肖老師向志愿者們分享了她前往意大利表演展示的經歷,當花鼓音樂響起,優美的舞姿和旋律引起了外國友人們雷鳴般的掌聲,她感到十分驕傲。她認為,鳳陽花鼓能走到世界是離不開每一代傳承人的努力。肖老師在講解時有著生動的表演,志愿者深在其中也感受頗多。
肖老師說鳳陽花鼓的表演形式通常是一人或兩人自擊小鼓,邊歌邊舞。
鳳陽花鼓是根植于鳳陽漢族民間的戲曲藝術瑰寶,歷史上藝人多以此為出門乞討的手段,鳳陽花鼓因此傳遍了大江南北。而現在鳳陽花鼓已經發展到帶有身段、動作其中與安徽花鼓燈有相似地方,并且是非遺傳承文化。而口唱民間小調多為母女、姑嫂、妯娌或姐妹二人組成搭檔,表演分“唱門頭“和”坐唱“兩種形式,現也已走上正規舞臺。
鳳陽花鼓曾被改編為歌舞進入清宮廷演出。乾隆年間編目的《霓裳續譜》一書中就收錄了《花鼓獻瑞》、《鼓樂呈祥》鳳陽花鼓歌舞節目,使鳳陽花鼓這一草民藝術登上大雅之堂,成為鳳陽花鼓歷史上最早最燦爛的輝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