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驕陽似火。為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引導青年上好與現實相結合的“大思政課”,在社會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結合助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泰山學院6000余名青年學生自發組建千余支社會實踐隊伍,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主題,深入基層一線開展理論宣講、志愿服務、鄉村振興等各類活動,實踐團隊被中國教育在線、大眾網等國家級和省級主流媒體報道,直接服務群眾超萬人次,以“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獻給祖國”,為流域生態治理與區域發展注入青春力量。
圖一 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青春智燃數夢井岡”實踐團赴團中央井岡山中心參加“井岡情中國夢”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專項行動
(一)助推沿黃河流域教育實踐
以“百萬大學生進社區”集中報到為契機,組織青年學生走進黃河流域社區、學校、農村,緊密結合自身學科專業,廣泛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關愛留守兒童、教育結對幫扶等針對性實踐服務,在基層一線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
“黃河青衿興教行”實踐團依托旅游管理、地理科學專業優勢深入泰安市東平縣銀山鎮,聚焦留守兒童關愛與鄉村文化振興雙目標,創新構建“教育幫扶+文旅賦能”雙軌實踐模式。“翠微”實踐團以體育賦能鄉村教育為核心,圍繞田徑、足球、籃球、羽毛球四大項目,通過專業化培訓、趣味化教學和特色活動,提升鄉村學生體育素養,助力體教融合發展。“
文化傳承沿黃課堂,師范賦能鄉村振興”實踐團連續8年深入山東泰安東平縣,聯合團中央“七彩童夢”、“星河筑夢”兩支團中央重點團隊,三股青春洪流匯聚一堂,匠心打造出紅色宣講、科普實驗、心理團輔等十大融合模塊,覆蓋300余名兒童,累計服務800+課時,將黃河文化、科技教育、非遺傳承融入實踐,引導青年學生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課”,在鄉野間淬煉本領,在奉獻中擔當使命,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教育智慧與青春力量。
“泰山師韻·魯喀燭光”志愿支教團發揮師范生技能優勢,打造紅色宣講、科普實驗、心理團輔等十大模塊,服務師生100+。團隊以泰山文化為核心載體,構建“教學-成長-心靈”三維支持體系。從課程設計的精準適配到心理護航的專業介入,多學科協同的實踐不僅檢驗了學子的專業功底,更將“全人教育”理念轉化為滋養孩子成長的實效力量,讓教育的溫度滲透到成長的每一個細節。
圖二 教師教育學院“泰山師韻·魯喀燭光”志愿支教團新疆喀什地區岳普湖縣建設社區

圖三 旅游學院“黃河青衿興教行”實踐團東平縣支教圖片
(二)助推沿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實踐
引領青年學生將課堂學習與鄉村實踐緊密結合,深入鄉村特別是省內黃河流域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調研發展狀況,鼓勵引導團學骨干、青馬學員帶頭參與,通過廣泛實施科技支農、基層社會治理、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的重點項目,關注鄉村發展、投身鄉村振興,講好鄉村振興故事。
“紅韻黃河·青鋒筑夢”實踐團針對泰安市東平縣斑鳩店鎮“雙辣”產業痛點,深入大蒜、辣椒種植基地,繪制田塊明細平面圖,精準標注作物分布,為科學種植提供數據支撐;聚焦農產品依賴中間商的問題,組織電商專業學子開展品牌建設座談,探索直連市場的銷售路徑,助力破解“水肥一體化”設施低效、蟲害治理等實際問題。
“商濟河脈”傳承隊深入泰安、濟南、濱州三地,圍繞“探尋規律、提煉經驗、服務發展”開展黃河文化研學與鄉村振興實踐活動,以青年智慧講好鄉村振興故事。如團隊將商科理論轉化為直播帶貨方案,團隊成員化身“帶貨主播”推廣非遺布藝、泰山煎餅等產品,既破解銷路瓶頸,更讓文化傳承有了鮮活載體。
“桃溪潤里,經綸助航”實踐團探索網絡興農新路徑深入泰安肥城桃園,以當地旅游城項目為背景, 在桃園圣境旅游區架起直播間,直播推廣“桃花觀光+農事體驗”線路,生動展示生態資源與鄉土風情,將流量轉化為旅游吸引力。

圖四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紅韻黃河 青鋒筑夢“助農直播
(三)助推黃河文化傳承創新和傳播交流實踐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立足學院學科優勢及專業方向,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育人元素,強化黃河文化藝術創作。創作推出一批黃河主題優秀網絡文化作品、藝術作品;組織開展“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紅色場所、聽紅色故事、擔復興大任、做時代新人”等實踐活動,以圖片、視頻等方式做好黃河文化宣傳推介,引導學生把握文化精髓和時代價值,用青春、奉獻和擔當講好“黃河故事”山東篇。
“河韻新聲”實踐團深入泰安市泰山區東郡社區,精心策劃《鯉魚躍龍門》等“黃河文化進校園”活動,創新形式,寓教于樂,激發孩子們對母親河的熱愛與想象,同時,團隊將黃河文化“和合共生”理念融入社區服務,開展“社區記憶,幸福笑臉”公益攝影,定格鄰里溫情,形成《東郡社區發展建議案》、《東郡舞蹈隊》口述史、《東郡社區風貌》宣傳片、《黃河文化進校園活動集錦》等扎實成果。
“青浪逐黃”實踐團走進山東東營黃河口知青小鎮以及墾利區前七村、黃河口民俗村,結合思政專業特色,團隊策劃《黃河文脈高校;課堂融入路徑研究》微課題,開發“黃河灘上的奮斗精神”特色課程體系,推動紅色資源轉化為思政教育生動教材,引導青年學生堅定理想信念,賡續紅色血脈。
通信員:王昱丁 王慧青
圖五 文學與傳媒學院“河韻新聲”黃河文化實踐團與孩子們一起參加潑水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