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大學土建與水利學院“納固智韌”創新創業實踐隊圍繞“智能建造與人工智能結合”核心主題,先后走進隧道工程災變防控與智能建養全國重點實驗室、山東大學-南洋理工大學人工智能國際聯合研究院(C-FAIR),在科研一線挖掘技術融合潛力,為項目落地積累實踐經驗,奏響創新創業青春強音。
7月10日,實踐隊首站探訪C-FAIR,聚焦AI技術在醫療康養領域的應用邏輯,為智能建造與AI的融合尋找跨領域借鑒。在軟件學院研究生趙陽引導下,隊員們重點考察fNIRS腦血氧監測、AR引導康復機械臂等設備,深入了解大模型如何優化機械臂精準控制、數字孿生技術如何模擬康復場景。從“大模型與機械協同”的技術邏輯中,隊員們聯想到智能建造中“AI+施工機械”的自動化作業可能;從“數字孿生模擬康復流程”的思路里,提煉出其在隧道運維、建筑施工模擬中的應用價值,為項目中“AI優化建造流程”的設計提供了跨學科參考。
7月24日,實踐隊走進隧道工程災變防控與智能建養全國重點實驗室,直擊智能建造與AI融合的核心應用場景。在土建與水利學院研究生張恒、孫胤棟學長帶領下,隊員們近距離觀察隧道施工超前地質預報綜合物理模型試驗平臺——AI算法實時分析斷層、涌水模擬數據,精準預測災害隱患,讓“AI+地質探測”的智能建造技術從課本走進現實。專題訪談中,學長們提出的“AI自動優化設計方案、BIM與AI融合實現施工管控、數字孿生賦能運維”藍圖,與實踐隊項目方向高度契合。隊員們圍繞“AI算法在復雜地質條件下的適應性”“BIM模型與AI數據的實時交互”等關鍵問題深入探討,進一步明晰了智能建造與AI融合的技術難點與突破方向。
兩次調研串聯起“AI技術跨領域借鑒—智能建造場景落地”的探索鏈路。實踐隊隊員表示,此次實踐不僅驗證了“智能建造與AI結合”的可行性,更找到了項目創新的具體切入點。未來,團隊將以調研所得為基礎,持續攻關AI在建造設計優化、施工安全預警、運維預測性維護等環節的融合應用,力爭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切實可行的創新創業方案,為智能建造行業發展注入山大學子的創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