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地調研探尋初心,汲取經驗砥礪前行
為調研庵夼村經濟發展現狀,汲取鄉村旅游發展經驗,精準化幫助村民找到短板,發揮大學生的力量提供幫助,助力鄉振興。7月26日上午,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庵夼石花實踐隊來到煙臺龍口市庵夼村開展了為期三天的實地調研活動,用行動助力當地的經濟發展,貫徹大學生三下鄉的真正要義。
庵夼村位于山東龍口市蘆頭鎮南部大山深處,全村僅有一百多戶人家,四百余口人,但卻有著“山水風光賽江南”、“龍口的‘井岡山’”等美譽,更曾被評為山東省“最美鄉村”、“特色旅游村”,環村的大飄山也先后獲批煙臺市級森林公園、省級自然保護區。該村借助良好的自然條件發展瓜果種植,在山地上培育鴨梨樹、柿子樹等,更是發展出了享譽周邊的品牌——庵夼柿。庵夼柿色澤金黃,味甘甜;借助當地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以及歷史底蘊豐富的紅色文化遺址,庵夼村積極發展鄉村旅游。以大飄山優質的水源為基礎,發展兩家原生礦泉水廠,實現第一第二產業一起抓,力促鄉村經濟發展,走向鄉村振興。煙臺龍口市庵夼村用自身的發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為調研庵夼村農業經濟發展現狀以及企業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實踐隊分兩天展開了實踐。第一天與該村黨支部書記史殿來同志深入溝通交流,圍繞旅游產業、種植產業、紅色文化宣傳等方面進行了咨詢,在史殿來同志的介紹下,了解到庵夼村目前的發展現狀:總體發展較好,全員脫貧,缺乏持續性發展的內生動力,有幾個關鍵性的問題得不到解決,限制了該村的進一步發展。首先是老齡化問題較為嚴重。實踐隊員分小組來到村子里以及田壟間發放家庭情況調查問卷,做到不漏掉每一家每一戶,使問卷結果更具有普遍性、真實性、有效性。問卷結果顯示,該村家庭常住人口3人及以上僅僅占比14%,而居住1人和2人占比分別高達30%和56%,同時年齡多為60歲以上,多留守老人,年輕人因為村內工廠缺乏等原因,更偏向于外出打工,年輕勞動力的缺失限制了該村的進一步發展。其次,庵夼村多山地,地形限制,平坦土地面積較少,沒有足夠的土地建設民宿,不利于鄉村旅游的配套發展,庵夼村的鄉村旅游難以做大做強,基于這一問題,實踐隊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計劃在實踐隊公眾號上增設庵夼村制定特色旅游攻略,通過搜集調查周邊的民宿、酒店、農家樂以及交通路線的最優規劃等信息,為來到庵夼村的游客提供配套服務,吸引更多的游客來庵夼村旅游。
第二天實踐隊的任務主要分為兩塊,上午來到庵夼村的兩大原生礦泉水廠——大飄山礦泉水廠和柳熙礦泉水廠。實踐隊員采訪礦泉水廠廠長,并在礦泉水廠負責人的帶領下參觀工廠,了解工廠當前發展現狀;下午實踐隊前往庵夼村,給村民發放家庭經濟情況調查問卷,發現目前短板不足之處,提出建議;同時實地采訪農業生產村民,最后進行問卷分析,總結該村經濟狀況。山東省國土空間生態實驗室水質分析報告表顯示:庵夼村的水天然弱堿,富硒、富鍶、富鈣,其中鍶含量是省水質含量最高,已經達到了“醫療礦泉水”標準。實踐隊員與廠長溝通后了解到:由于近年來的環保政策,采礦證遲遲沒有獲批,該地山泉水市場售價較低,物流條件尚不完善,目前礦泉水只是在龍口市出售,市場亟待進一步開發。庵夼村柳熙礦泉水廠也有特色發展之處,利用“雙品牌”效應,在礦泉水包裝上增加其他品牌標識,提高水的附加值,做到雙面收益,雙向宣傳。庵夼村兩個礦泉水水廠的建立為該村提供了近二十個就業崗位,持續推動經濟發展。
在這三天的實踐中,實踐隊成員汲取了庵夼村的鄉村旅游經濟發展經驗并調研了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的發展現狀,也發現了目前仍然存在的短板,從實際出發,為村民尋找解決方法。實踐隊隊長韓磊表示:“在國家對鄉村振興對支持與鼓勵下,大學生走進鄉村是將自身價值與祖國命運緊密相連的必經之路,這才能真正地將所學書本知識付諸于實際,與人民群眾一起解決實際問題,為鄉村振興出一份力!這也能縮短大學生自身成長與社會需要之間的距離,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實踐隊員也深受庵夼村深厚的紅色文化熏陶,感悟到老一輩共產黨員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精神品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青年勇擔責任,三下鄉助力鄉村振興與發展,在與時俱進的追夢路上,實踐精神永續承傳。
- 數據同行,醫起為伴-實踐總結(四)
- 團隊首先對當地居民的健康狀況和認知水平進行了深入調研,了解到村民們對蜱蟲病知之甚少,甚至存在一些誤解。針對這些情況,他們制定了
- 09-13 關注: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