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黃李村的田間,稻浪與麥香交織著傳統農耕的底色,而村支書的話語,卻讓我在這片土地上讀出了更復雜的時代命題。這場調研,于我而言不僅是一次對鄉村實踐的觀察,更像是一場關于土地、傳承與變革的深度對話。
黃李村的故事,是從“小田并大田”開始的。1000多畝流轉土地的整合,國家級農業綜合改革試點的落地,讓我看到鄉村在規模化發展上的努力。但村支書反復提及的“艱難”,卻像一根刺,扎在傳統與現代的縫隙里。六七十歲的老人守著零星地塊不肯放手,不是固執,而是對土地的眷戀與生存的實在——“多種兩年地,多賺點錢”,簡單的話語里藏著一輩人對土地的深情。當我們談論“村委會+農民”的合作模式時,往往忽略了這些具體的人:他們用雙手丈量土地一輩子,突然要把經營權交出去,需要的不僅是政策引導,更是情感上的理解與尊重。
技術推廣的困境更令人深思。機械插秧能讓畝產提升近600斤,卻敵不過旱稻“省事”的慣性;有機肥加工廠能提高糧價,卻難改村民對傳統種植的依賴。這讓我明白,鄉村的現代化從來不是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要跨越認知的鴻溝。老一輩農民的“不相信”,背后是對未知的謹慎——他們吃過靠天吃飯的苦,自然不敢輕易賭上一年的收成。這提醒我們,任何變革都該站在他們的立場上,用看得見的收益打破疑慮,而非空談“進步”。
最觸動我的,是村支書對“青黃不接”的感慨。老一輩的吃苦耐勞是刻在骨子里的品質,他們彎腰插秧的背影里,藏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樸素真理。可如今,年輕人不愿種、老一輩種不動,土地似乎在等待一場“接棒”。這讓我想起自己從小聽過的“粒粒皆辛苦”,原來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需要有人真的走進田間,接過那份對土地的責任。
離開黃李村時,夕陽正落在連片的稻田上。這片土地上,既有傳統農耕的堅守,也有對未來的探索。或許,鄉村振興的答案,就藏在對老一輩的理解里,對年輕人的召喚里,更藏在每一個愿意俯身傾聽土地聲音的人心中。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帶著這份感悟,在時代與土地的對話中,找到屬于年輕一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