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專業助力低空經濟核心電池技術發展
隨著低空經濟在全球范圍內迅速崛起,作為其關鍵支撐的動力系統 —— 電池技術,正成為科研與產業界關注的焦點。在眾多推動低空經濟發展的技術中,電池技術的突破對于提升飛行器性能、拓展應用場景有決定性作用。而化學專業在這一核心領域扮演著無可替代的關鍵角色。
低空經濟與電池技術的緊密關聯
低空經濟涵蓋無人機物流、城市空中出行(UAM)、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等多元應用場景。飛行器的續航能力、載重水平、運營成本以及安全保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電池的性能。例如,在無人機物流配送中,長續航的電池能夠讓無人機一次性完成更遠距離的貨物運輸,減少充電頻次,提高配送效率;對于 eVTOL 而言,高能量密度的電池是實現載人飛行并具備商業可行性的基礎,它直接關系到飛行器的航程和有效載荷。
化學專業在電池關鍵技術中的貢獻
電極材料研發
1.高鎳三元正極材料創新: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陳忠偉院士團隊在研發高比能寬溫域鋰離子電池時,通過創新高鎳三元正極材料設計,大幅提升了電池比容量。化學專業人員深入研究材料的晶體結構、元素組成與性能之間的關系,通過精確調控鎳、鈷、錳等元素的比例,優化材料的電子結構和離子傳輸通道,使正極材料能夠存儲更多的鋰離子,從而提高電池的能量密度。這種對材料微觀層面的深入理解和精確調控,正是化學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集中體現。
2.負極硅碳復合材料優化:同樣在該團隊的研究中,負極采用硅碳復合結構。硅具有較高的理論比容量,但在充放電過程中會發生較大的體積膨脹,導致電極結構破壞,循環壽命縮短。化學專業人員通過在硅顆粒表面包覆碳材料,構建多孔碳骨架等方法,有效緩沖硅顆粒的膨脹應力,提高材料的結構穩定性。同時,通過化學修飾等手段改善硅碳之間的界面性能,增強電子傳導和離子傳輸效率,使負極材料能夠更好地與正極材料匹配,提升電池整體性能。
電解液配方優化
特殊配方的超低溫電解液是實現電池在寬溫域穩定工作的關鍵技術之一。化學專業人員通過引入低冰點溶劑和功能化添加劑,顯著降低電解液的凍結點。例如,在低溫環境下,他們選擇合適的有機溶劑,如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甲酯(DMC)等的混合溶劑,并添加特殊的功能添加劑,如氟代碳酸乙烯酯(FEC)等。這些添加劑能夠在電極表面形成穩定的固體電解質界面(SEI)膜,抑制電解液的分解,確保在零下 40 攝氏度的環境下,離子仍能保持良好的傳導性能,維持電池的充放電效率。對電解液各成分的精確選擇、配比以及對其在不同溫度下物理化學性質的深入研究,都是化學專業在電池技術領域的重要工作。
隔膜材料創新
研發兼具耐高溫與抗低溫性能的新型復合隔膜,對于保障電池的安全性和寬溫域穩定性至關重要。化學專業人員運用化學合成、材料改性等手段,開發出具有特殊結構和性能的隔膜材料。例如,通過在傳統聚烯烴隔膜表面涂覆耐高溫的陶瓷顆粒或聚合物涂層,提高隔膜的熱穩定性,防止在高溫環境下隔膜收縮導致正負極短路。同時,對隔膜的微觀孔隙結構進行精確調控,使其在低溫環境下仍能保持良好的電解液浸潤性和離子透過性。在材料的合成、改性以及對隔膜微觀結構與性能關系的研究方面,化學專業的知識和技術發揮著核心作用。
化學專業推動電池技術發展的實際案例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發的高比能寬溫域鋰離子電池,成功適配新型工業級復合翼無人機并完成試飛。該電池能量密度高達每公斤 400 瓦時,模組能量密度達 340 瓦時每公斤,可在零下 40 攝氏度至零上 60 攝氏度的寬溫域環境中穩定工作。在試飛過程中,無人機順利完成起飛、爬升、高速巡航、降落等環節,高質量完成 3 小時飛行試驗。這一成果背后,是化學專業人員在電極材料、電解液、隔膜等多個關鍵技術方面的協同創新。又如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北京航材院的石墨烯電池,通過化學方法將石墨烯引入電池體系,利用其獨特的二維結構,提升了電池的能量密度、低溫性能和快充能力,能量密度提升 50%,在零下 40℃環境下仍可 3C 放電,適用于高原、極寒等特殊場景,為低空經濟飛行器在復雜環境下的應用提供了可能。
化學專業在低空經濟電池技術領域的未來展望
隨著低空經濟的快速發展,對電池技術的要求將不斷提高。化學專業將在探索新型電池體系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如固態電池、氫燃料電池、鈉離子電池、鋰硫電池等。在固態電池研究中,化學專業人員需要解決固體電解質與電極材料之間的界面兼容性問題,開發高性能的固體電解質材料,優化電池的制備工藝,降低成本,推動固態電池在低空經濟領域的規模化應用。對于氫燃料電池,化學專業將聚焦于提高催化劑的活性和穩定性、優化膜電極結構、降低系統成本等關鍵技術難題。同時,在電池回收與二次利用方面,化學專業人員能夠利用化學方法高效回收電池中的有價金屬,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降低環境污染,為低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社會實踐經歷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