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審計大學金審學院“青衿江海行”實踐團隊解碼南通江海文化基因
南通“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與“海洋強國”戰略的雙重驅動下,其獨特的江海文化基因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為解碼江海文化基因,并為其發展注入新活力,給長三角文化共同體提供南通樣本,南京審計大學金審學院“青衿江海行”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于6-7月來到南通進行實地研究。團隊聚焦南通江海文化核心載體,例如青墩遺址文明、藍印花布非遺、張謇精神、長江江豚生態保護,通過多學科融合進行調研,構建“文化·生態·經濟”三位一體研究體系,賦能傳統文化當代轉化。
團隊成員參觀了青墩遺址博物館,了解了海安先民如何在這片濱海平原上創造遠古家園,初步感受了青墩文明的亙古魅力。通過與青墩村村委書記的訪談,團隊了解到青墩文化的傳播發展工作舉步維艱。因此,需要構建“農業+文化+旅游”的創新經營模式,促進產業融合發展;發揮青墩遺址文化優勢,挖掘鄉村特色文化資源,拓展鄉村多元價值功能。
在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團隊成員們體驗了藍印花布的制作過程。從刻板、刮漿,到染色、刮灰,成員們體會到非遺產品從構思到成品背后的不易,也對傳統非遺手工藝產生了更深的敬意。團隊有幸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南通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館長吳元新前輩進行了訪談,在談到傳承問題時,吳元新前輩表示,他始終堅守初心,在核心的傳統手工技藝不變的基礎之上,致力于通過創新設計、文化推廣等方式,讓藍印花布走進現代生活,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和傳承這一非遺技藝。
2020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南通博物苑并稱贊張謇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張謇作為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政治家,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興起、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發展貢獻卓越。通過歷史實物、文獻、圖片等,成員們深入了解了張謇自強不息的一生,以及他回鄉創辦民族企業、興辦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的奮斗歷程。成員們將傳承和發揚張謇精神,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江豚保護工作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積極參與。例如,攝影師組建了“江豚巡護聯盟”,南通大學師生組成了“長江微笑工作室”等。南通市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顧鴻鈺表示,長江南通段的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江豚的活動范圍擴大、頻率增加。南通市生態環境局整合了多種監測手段,以全面掌握江豚的種群狀況和活動規律。南通環境監測中心的工程師信譽介紹,據不完全統計,從2019年12月至2024年11月,累計觀測到江豚228次、763頭次,南通市在江豚保護方面成果顯著。
團隊探訪了鑫源絲綢股份有限公司,與辦公室主任朱琳進行了訪談,從產業布局到財務邏輯,解開這個江蘇首家絲綢股份制企業的發展密碼。鑫源絲綢通過全產業鏈轉型、產品結構升級與技術創新,有效實現了降本增效與利潤增長:一方面將生產環節轉移至成本更低地區并拓展高附加值產品,優化了營收結構;另一方面通過原料自給和高端化定位控制成本波動、維持售價穩定,在行業波動中保持了財務穩健與可持續發展。
“青衿江海行”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以總書記“生態文明建設”與“張謇企業家精神”論述為指引,溯源江海文脈。團隊將研究“文化·生態·經濟”協同發展方案,助力南通書寫“強富美高”新篇章,彰顯青年踐行“國之大者”的使命擔當。
社會實踐經歷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