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河北工業大學津魂鑄夢實踐隊于7月4日至7月7日走進天津的紅色地標。平津戰役紀念館的AR講解讓人“親臨”戰場,張園的沉浸式黨課重現覺醒時刻,天津博物館的線上線下講解串聯起全民抗戰記憶……這座城市的紅色資源正以多元方式融入“大思政課”,讓80年前的反法西斯記憶從歷史深處走來,成為可觸可感的教育力量。
平津戰役紀念館:決戰時刻的勝利密碼
首站,隊員們抵達以AR技術煥新的平津戰役紀念館。館前“勝利”雕塑下,參觀者舉著手機掃描展品——這正是館內的AR講解系統。對準泛黃的電文手稿,屏幕上便浮現出毛澤東起草電報的場景模擬,科技讓歷史突破靜態束縛,生動“活”了起來。館內,平津戰役中戰士們前仆后繼、英勇抗戰的銅像,無聲傳遞著震撼人心的力量。隊員們在與AR全景畫的互動中,不僅感受到戰火的殘酷,更深切體悟到先輩們的無畏精神。這種由科技賦能的歷史呈現,讓遙遠的戰爭場景變得可感可知,也讓英雄的形象愈發清晰可觸。由此,隊員們對英雄的敬意油然而生,更深刻認識到:民族精神的傳承從來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在觸摸歷史、致敬英雄的過程中,將這份精神力量內化為行動自覺,以接力者的姿態續寫時代華章。
實踐隊員在平津戰役紀念館的合照。翟若嚴攝
隊員參觀場館并聆聽講解。胡镕嘉攝
平津戰役紀念館中的戰士銅像。胡镕嘉攝
張園:沉浸式黨課的覺醒力量
懷著崇高的敬意,實踐隊員們踏上了前往張園的行程。坐落于鞍山道的張園,既是清末民初諸多重要事件的見證地,亦是當下沉浸式黨課的熱門體驗場所。恰見一群精神矍鑠的老者面向黨旗莊嚴宣誓,其鏗鏘誓言激蕩人心,盡顯對信仰的執著。這座磚木結構的小樓,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它曾回蕩著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的壯志吶喊,也銘刻下溥儀淪為偽滿傀儡的屈辱過往。轉角展柜中,孫中山先生離津赴京時與于方舟、江浩等志士的合影,更將那段風云歲月具象化。張園的濃厚紅色氛圍,讓隊員們對紅色基因的內涵有了更為深切的體悟。作為新時代的青年,當以行動傳承紅色血脈,將其融入日常言行,在踐行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添磚加瓦,這既是使命所在,亦是青年擔當的生動詮釋。
隊員聆聽工作人員講解。翟若嚴攝
張園中的宣誓環節。翟若嚴攝
張園中的沉浸式演繹展。翟若嚴攝
天津博物館:雙線講解串聯的全民課堂
隨后,隊員們滿懷熱忱奔赴第三站——天津博物館。步入“近代天津”展廳,一件件展品承載著沉甸甸的歷史記憶,展柜前,參觀者或舉手機掃碼、或圍聽講解,“講解員+線上掃碼”的雙線模式,悄然將人帶回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震驚中外的天津教案”專題展區內,泛黃的老照片還原著歷史現場,靜靜訴說1870年那場點燃民眾反侵略怒火的抗爭。凝視展品,仿佛能觸摸到歷史的溫度;仰望文字,更能感受到精神的力量。這不僅是對一段往事的回溯,更是對民族抗爭精神的具象呈現。隊員們由此深刻體悟: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絕非偶然,正是無數如“天津教案”般的抗爭凝聚成的必然。這啟示我們,和平的來之不易,既需要珍視,更需要以歷史為鏡,守護這份安寧背后的民族風骨。
天津博物館的銅像。劉航攝
五大道租界:屈辱與抗爭的雙重印記
順利完成了前三站的調研,津魂鑄夢實踐隊抵達五大道。漫步五大道,小洋樓的歐式風情下藏著沉重的歷史密碼,有時能看到舉著紅旗的研學團。疙瘩樓旁的老住戶回憶,抗戰時期不少愛國學生在租界內秘密印刷抗日刊物。從租界到解放,五大道的變遷史,正是中國從半殖民地走向民族獨立的微觀樣本。隊員們從建筑變遷中讀懂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的同時,也汲取了奮進的力量,吾輩當自強!
五大道的建筑。劉航攝
隊員采訪游客。胡镕嘉攝
在進行實地調研的同時,實踐隊也在線上發布了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紅色文化資源在“大思政課”中教育效果的游客調查問卷,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完善調研成果。實踐隊將以問卷調查結果為主要參考結合實際教育需求和現實情況,繼續探尋紅色文化資源和“大思政課”課堂的最佳融合點,加強紅色文化景區與學校和企事業單位的合作,不斷創新融合方式,在關注紅色資源特色性的同時,提升游客的的文化體驗,加大力度推動紅色文化資源與“大思政課”課堂的融合與發展,增強全民的思政素養和個人素質,提升全民的愛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讓紅色文脈在中華大地熠熠生輝!
平津戰役紀念館的AR場景持續更新,張園的沉浸式黨課已排就新劇本,博物館的線上講解正被更多學校納入教案……此次調研中,實踐隊深切感知到,這些紅色資源已非靜態展品,而是“大思政課”的鮮活載體。它們以技術賦能歷史,用互動激活記憶,讓八十載前的反法西斯精神,化作當代人砥礪前行的精神滋養。這場調研之旅啟示我們:當紅色資源邂逅教育創新,歷史的力量便能穿越時空,照亮前路。這不僅是資源形態的革新,更是教育理念的升級——它讓歷史走出教科書,以可感可知的方式融入當下,使紅色基因從抽象概念變為具體實踐的指引。當代青年更應銘記歷史、砥礪前行,將紅色基因深植實踐,在探索紅色資源與教育的最佳契合點中,讓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薪火代代相傳。這既是對歷史的致敬,更是對未來的承諾,唯有如此,方能讓紅色力量在時代更迭中生生不息,成為民族復興路上的不竭動力。
津魂鑄夢先鋒隊全體隊員合照。翟若嚴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