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蒙峒古村調研,助力非遺文旅振興
發展研學產業,促進鄉村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播。為響應號召,2023年7月9日,廣東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粵商學院/創新創業學院的商設蒙峒實踐團(以下簡稱實踐團)帶著滿腔的熱情,來到廣東省清遠市連山壯族自治州的永和縣蒙峒古村,以“將足跡遍布曲曲田埂,用知識譜寫鄉村新章”為主題開展了“百縣千鎮萬村”突擊行動暨“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據悉,實踐團聚焦于蒙峒古村研學旅行的路線規劃和營銷方案,分析現狀并提供旨在可行的解決措施。
探尋研學文旅發展之機
2024年7月9日下午14點,廣東財經大學商設蒙峒實踐團成員以及團隊的3名指導老師抵達清遠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永梅蒙峒古村,隨后,團隊對研學旅游工作人員進行了訪談調研。
為對蒙峒古村如今的研學產業現狀進行了解。實踐團來到游客服務中心,對該處的負責人蓮姐進行了采訪。游客中心里,服務臺右側的顯示屏播放著研學產業的發展歷程,及與校企合作的階段性成果;一旁的架子擺滿了各類特色農產品、傳統手工藝品,這些產品皆為蒙峒村的婦女們的手作,她們用一雙巧手,將山楂做成茶葉,將松果塑成貓頭鷹和小鳥。蓮姐在采訪中介紹:“大果山山楂渾身都是寶,葉子、果實芽都可以用,有清熱解毒、降三高的作用。”她向團隊展示了土特產大禮包,包含山蒼子錘和繡球等連山非遺產品。
通過隊員的積極提問,雙方開展了積極的互動。實踐團成員了解到,該地研學模式主要為“非遺產品+文化”。采訪中,對研學
產業的締造,到鄉村振興,以及存在的痛點進行討論。讓廣東財經大學的學科專業優勢能夠得到充分展現,在之后的具體研學路線規劃中,將會對營銷方案出謀劃策,重點發掘蒙峒古村的壯瑤文化特色與閃光點,將傳統文化的火炬代代傳承。
(圖為團隊成員采訪蓮姐。通訊員供稿)
探訪當地鄉村民眾心靈之聲
漫步蒙峒古村,感受獨特、浪漫的民族氣息。從拱形大門走進蒙峒古村,可見五顏六色的油彩壁畫錯落在灰白磚制建筑其間。在坡道拐角處,荷塘蓮葉簇擁,三兩朵蓮花亭亭玉立,藍天上白云如水墨般向四處暈染,讓行人置身濃墨重彩的畫卷中。這些墻繪利用藝術表達,將壯族的傳統文化躍然壁上,使行人感受到獨特的美麗。
在走訪中,隊員到訪黨群服務中心、傳統民宅、民營小賣部等地,關心問候老人的退休生活,實地考察小賣部的營業日常情況,在艷陽下,穿梭古村的小道和巷街之中。了解到因研學產業的推動,使村民的日常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并懷有積極態度,希望與校、機關進一步合作,擴大產業發展。
利用“非遺+文旅”的模式,蒙峒古村的受眾從清遠市輻射到珠三角地區,吸引各大中小學生前來研學旅行,體驗民族特色文化。之后,實踐團成員將以此為落腳點,整合已有的文化資源,作為亮點融入研學路線之中進行融媒體營銷。
在切身參與的傳統民俗活動中,實踐團成員和當地村民一起體驗壯族和瑤族的文化,夜晚篝火中共跳竹排舞,河畔在瀑布旁溯溪,在夕陽前“搶花球”,融入當地的歡樂氛圍。
(圖為搶花球活動一幕。通訊員供稿)
探求工作問題破局之策
實地調研中,團隊為了解蒙峒村研學產業的現狀和面對的實際問題,進行了多次走訪和針對性采訪。據了解,在古村內做研學的想法,來源于廣東財經大學的研究生——蒙美芹與村民嬌姐的一拍即合。如今,這里的研學路線以非遺和文化旅游為主,通過節日體驗、非遺手工、特色產品等方式,不但吸引了中小學生和單位團體組織參觀,還有退休老人和家庭前來體驗安逸的山村生活。用研學為橋梁,讓壯族和瑤族的文化跨越蜿蜒的山路,傳遞到平原的土地,因為村民的努力,讓傳統煥發出新的活力,再次在人們的視野里熠熠生輝。
訪談中,實踐團成員圍繞著客戶定位、營銷渠道中遇到的阻礙、產業發展歷史等方面先后進行了積極提問,并在稍后時間進行團隊討論對策的構思。在雙方進行的有效交流中,不僅對蒙峒古村的研學產業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讓隊員感嘆這片土地發展的曲折與成就,更堅定了心中為此做出貢獻的決心。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研學公司工作人員嬌姐對談。通訊員供稿)
商設蒙峒實踐團行走在蒙峒古村的鄉間小道上,通過數天的實地調研,與研學工作人員訪談,團隊不僅對該村的研學旅游現狀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更加親近自然、了解鄉村、感受迥異的民族文化。成員表示:“看到了在家鄉城市中永遠無法體驗到的一番情境,如果有機會,會和家人再來。”
之后,實踐團將進一步做更多的宣傳工作,不僅將在古村中的精彩瞬間分享給身邊人,還會通過專業知識,結合自己的創意擬出研學路線營銷方案。同時,將蒙峒的壯族文化銘記在心,用自己的知識和行動,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和遠揚。

(商設蒙峒實踐團大合照。通訊員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