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弘揚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接觸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8月8日,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拾遺.尋粹”啟為創新團隊來到合肥市蜀山區,開展“歲月失語,非遺能言”主題活動,并與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廬州土陶傳承人李宏亮進行了深入的溝通。
據團隊成員提前了解,李宏亮,從事陶瓷創作三十年。三十年如一日,這是他的創造態度。李宏亮先生說當時創作這個麻雀,創造了很多。那時我帶著學生在我們雕塑市場,景德鎮的一個特色集團市場,我帶著學生做了一個對社會的認識,做了一個地毯行動。讓他們在銷售、推薦陶瓷創作人的作品的時候跟社會上做一個對比。當李宏亮老師帶著景德鎮學生到景德鎮學校,這就是真正藝術家創作作品對生活的一種貢獻,對生活的一種尊重,讓我們普通老百姓比較疲倦的生活擁有一點意義,這也是非遺創作人創作作品的意義。
在采訪過程中我們發現,李宏亮先生的工作室基本沒有宣傳,他是一個善于像作家一樣善于寫作的人,善于選擇的人,更多的希望社會能夠發現他。"傳"是我,這是我對社會的一種態度,這是我要努力的舉措,"承"是社會和政府的事,是大家的事。傳統文化的保護,是大家的事,不是某一個傳承人的事。某一個人解決不了社會問題,需要大家一起努力。”還有一個故事,是十幾年前,在景德鎮,遇到一個日本陶瓷藝術家。他的工作室,李老師當時就想進去看看,他比較嚴格,不大愿意讓我進去,他當時時間也比較緊。李老師通過自己對陶瓷的這種態度,進到他創作最深的空間。后來我們進行了一些交流,他的創作態度跟我一樣,非常執著、非常認真 、非常有調性,本人也非常有個性。在交流的過程當中,兩人到景德鎮的一些市場去看,他的一個動作,讓李老師對中國陶瓷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日本這個陶藝家非常講究,每到一個藝術家銷售的地方,那么他會很客氣的詢問這個我是否能夠觀察,同意后他才可以拿著看,這也是對中國陶瓷文化的尊重。他說"李老師,我是一個熱愛陶瓷的人,熱愛中國瓷器的人,每當我從江西景德鎮買一些陶瓷藝術作品回家,我就會擺到我的案頭上,然后深深地鞠一躬。"他是對生活非常的敬畏。這也是現在倡導的文化秘訣。為什么現在日本有的文化做的比我們好,就是源于他們在每一個世界多了一份尊重,多了對器具的尊重,多了對藝術家的尊重。
在李宏亮老師的指導下,隊員制作了比較簡單的作品。雖然比不上李老師作品的萬分之一,但是用極簡的設計,傳遞古樸趣逸的生活觀。時下浮躁的社會,如果能停下來,用簡樸的茶盞品一杯清茶,釋放滿心的焦躁和疲憊,何嘗不是一種享受?土陶雖笨拙,但溫潤,親和力十足,看到后想摸一摸;瓷則比較冷艷,給人以‘只可遠觀’的感覺。”陶藝是一種既年輕又古老的藝術。現代的陶藝主要是指通過作品的造型、材料、肌理、紋飾、釉色來表達作者的意念,滿足現代人回歸自然、體現自我個性的要求。從小到幾厘米的印章、斗笠盞到兩米多高的浮雕花瓶,李宏亮創作的土陶作品,如今已有千余件。
在團隊成員對李宏亮先生進行采訪之后,發現李宏亮先生無愧匠人二字。對于匠人的稱呼,他認為這既是一種認可,也是一份責任。在傳統文化手工藝領域,需要的不是一個人的努力和堅持,而是所有匠人們的共同堅守。而面對現實消費觀念的改變,匠人們也不能固步自封,必須積極地思考,如何在傳統的技藝中創新,在不變中求變,以及通過互聯網的力量,更多地與大眾溝通,將民族優秀的傳統手工藝代代傳承,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