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大學生就業能力精準畫像研究
近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統計與數學學院“AI就業調研隊”圓滿完成了2025年“文瀾職路”暑期就業實踐項目,該項目針對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背景下大學生就業能力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匹配問題,進行了深入系統研究,為高校、學生及企業三方提供了科學的數據支撐和可操作的實踐路徑。
一、AI浪潮下的就業新圖景:挑戰與機遇并存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全球勞動力市場正經歷著結構性變革。報告指出,AI技術的普及不僅改變了傳統行業的就業格局,也對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統計與數學學院組建“AI就業調研隊”,聚焦湖北省2025屆高校畢業生,結合長三角地區企業用人需求趨勢,開展了此次研究。
二、精準構建評價體系,立體化呈現就業能力
該項目通過深度挖掘企業招聘需求、分析社會輿情、研讀政策文獻,并利用Python爬蟲與自然語言處理技術(NLP)對社交媒體上的討論進行情感分析與主題建模,全面掌握了AI時代對大學生能力的新要求。研究最終構建了一套包含6個維度、20項指標的“AI時代大學生就業能力綜合評價體系”,并運用熵權法確定了各能力指標的客觀權重。
該體系不僅將抽象的“能力”概念具體化為可評估的指標,還通過問卷調查和企業訪談,繪制了“大學生就業能力精準畫像”,直觀揭示了學生能力供給與企業需求之間的錯位現象。報告顯示,47.2%的高校畢業生認為人工智能可能會取代自己所學專業的相關崗位,48.8%的畢業生表示在求職過程中感受到了AI的顯著影響。
三、技術與軟技能并重,企業用人需求呈現新趨勢
項目指出,當前企業用人需求呈現出“技術賦能+軟技能驅動”的顯著特征。技術能力成為基礎門檻,超過一半的崗位明確要求具備Python、SQL等數據處理能力或機器學習基礎知識。同時,高階軟技能如“創新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溝通能力”等需求迫切,成為企業招聘中的核心考量因素。
四、多主體協同發展,共筑就業新生態
基于研究發現,項目從高校、學生和企業三個角度提出了系統性、可操作的對策建議。高校應提高對計算機、人工智能等課程的重視程度,強化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并與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學生應主動適應時代變化,將AI工具學習納入必修課,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意識;企業應更清晰地定義崗位能力模型,積極參與高校前端人才培養,為在校生提供更多AI應用場景的實習和實踐機會。
此次研究不僅為高校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學生自我提升及企業高效人崗匹配提供了有力支持,也為破解當前“人才供需錯配”的社會難題提供了數據驅動的解決方案框架。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統計與數學學院的這一研究成果,期待為培養引領智能經濟未來的復合型人才貢獻重要力量。
此新聞稿旨在通過大學生新聞網這一平臺,向廣大師生及社會各界傳達AI時代下大學生就業能力研究的重要發現與對策建議,共同推動青年就業質量的提升。
社會實踐活動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