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東政法大學“綠野咖行者”實踐團隊圍繞“從‘單點引流’到‘業態共生’:基于青浦區、松江區‘村咖+’模式賦能鄉村產業協同發展的探索與實踐”項目,圓滿完成暑期社會實踐任務。團隊以社會調查為核心實踐形式,通過實地調研、模式構建、平臺運營等舉措,挖掘“村咖”的產業帶動潛力,為鄉村振興貢獻高校智慧與青春力量。
深調研:摸清鄉村產業聯動痛點
作為“知行・鄉村振興”類實踐項目,團隊聚焦上海青浦區、松江區鄉村新興業態“村咖”的發展現狀,組建了由5名跨專業學子(涵蓋網絡與新媒體、知識產權法學、經濟法學、國際法學等領域)構成的調研隊伍,由校學生處資助辦副主任凌紅梅擔任指導老師。
實踐期間,團隊先后走訪松江區泖港鎮“胡光里”、青浦區練塘鎮“滿山鄉遇”、趙巷鎮“和睦咖啡”等4家代表性村咖,同步對接村委會、村咖經營者、文旅從業者及消費者等多元主體。通過問卷調查、深度訪談、實地勘察等方式,累計收集有效問卷1175份、訪談記錄1.3萬余字,系統掌握了村咖運營模式、客群結構及產業聯動瓶頸。調研發現,78.7%的城市游客因“鄉村體驗”到訪村咖,但僅12%會延伸消費周邊農業或文旅項目,“流量易獲但轉化難、資源分散但整合弱”成為核心痛點。

創模式:搭建產業協同橋梁
針對調研發現的問題,團隊以產業融合理論為指導,創新構建“村咖引流—流量轉化—產業協同”發展框架,推出三大聯動模式破解發展難題:
“村咖+農業”:聯動松江區藍莓種植園、青浦區茭白基地等農業資源,設計“咖啡+采摘”套票,助力本地農產品拓寬銷售渠道。如松江區“胡光里”村咖依托本地“松江大米”開發泖田米釀、泖田軟糕等文創產品,通過流量導流實現農產品增值。
“村咖+文旅”:串聯青浦區東厙村古橋、古廟、非遺工作室及和睦村沿河景觀、村史館等文旅資源,規劃“咖啡+歷史探秘”“咖啡+鄉村休閑”主題路線,彌補傳統鄉村旅游“信息分散、體驗斷層”短板。
“村咖+社群”:針對親子、銀發、寵物友好等不同群體,定制咖啡手作、銀發慢游會等專屬活動,推動村咖從“消費空間”轉型為“鄉村社交樞紐”。
同時,團隊注冊運營“綠野咖蹤”微信公眾號,整合村咖地圖、周邊業態、鄉村文化故事等信息,發布《東厙咖行|在青浦東厙,把日子過成心里的模樣》《和睦咖行|來和睦村——過和睦的生活!》等3篇鄉村旅游攻略推文,累計瀏覽量超500人次,點贊轉發量破百,成為城市游客了解鄉村的重要窗口。目前已有2家村咖主動合作張貼公眾號二維碼,形成“到店消費—線上導流—全域體驗”的服務閉環。

顯價值:多維助力鄉村振興
此次實踐緊扣鄉村振興戰略需求,在產業、城鄉融合、文化傳承等維度展現出顯著社會價值。產業層面,通過“村咖+”模式打破鄉村“單一依賴農業”的經濟結構,帶動餐飲、民宿、文創等多產業協同發展,松江區泖港鎮胡光村黨總支書記表示其也存在盤活村內旅游資源,拓寬村民增收路徑的意愿。
城鄉融合層面,以村咖為“流量閘門”吸引城市客群走進鄉村,倒逼鄉村物流、網絡等基礎設施升級,同時通過年輕化活動設計增強鄉村對青年群體的吸引力,助力緩解“鄉村空心化”問題。文化傳承層面,團隊在公眾號推文中融入鄉村非遺技藝、古建筑歷史介紹,讀者反饋“加深了對鄉村文化的了解”,實現產業發展與文化傳承同頻共振。
續發力:推動成果落地見效
指導老師凌紅梅指出,該項目實現了“理論研究—實踐探索—成果轉化”的有機結合,既鍛煉了學生的社會調研與創新能力,也為鄉村產業融合提供了可復制的解決方案。團隊負責人、24級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姜澍妍表示,下一步將持續優化“綠野咖蹤”公眾號內容,深化與青浦區、松江區村鎮以及更多村鎮的合作,推動“村咖+”模式進一步落地見效,讓青春力量持續為鄉村振興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