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暑意正濃之時,來自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財政稅務學院的實踐隊,帶著對鄉村的好奇與期待,來到了新疆伊寧縣胡地亞于孜鎮博斯坦村,一場關于青春、鄉土與成長的實踐故事,隨著他們的腳步,在這片土地悄然開篇。
實踐隊首先在村里的小朋友中開展了推普活動。隊員佳依娜圍繞“什么是普通話”“為什么要學普通話”展開講解,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用生動事例闡述普通話作為通用語言的重要性。接著佳依娜邀請小朋友們輪流朗讀短文片段,小朋友們都主動參與,現場氛圍活躍而有序。
實踐隊隊員們走進了孩子們的家中,與家長細致交流普通話使用情況。不少孩子由爺爺奶奶照料,長輩們雖多用維吾爾語交流,但樸實的話語里滿是真摯,是那份對孩子的疼愛與期盼。走訪中還發現,部分家庭因客觀條件面臨生活困難。對此。實踐隊不僅耐心記錄孩子們的學習需求,為困難家庭送去了精心準備的慰問品。
實踐隊隊員們帶著村里的孩子們走進田地里頭,動手拔除田埂上的雜草,小朋友們跟著分辨雜草和莊稼苗,蹲在田地里埋頭苦干;隨后,隊員們又帶著小朋友們一起在村里拾荒,撿拾路邊的垃圾,大家拎著垃圾袋穿梭在巷子間,時不時舉著“戰利品”互相展示,笑聲在鄉野間回蕩。這場勞作讓村莊更整潔,也讓孩子們在汗水中懂得了珍惜與守護。
實踐隊隊員們帶著村里的孩子們圍坐在長桌旁,手里捧著書本輕聲朗讀。孩子們坐得筆直,小手指著書頁上的文字,偶爾遇到不認識的字便仰起頭提問,眼里滿是好奇。翻書的沙沙聲和清脆的朗讀聲在安靜的房間里交織,閱覽室浸著專注又溫暖的氣息。
愿這些小小的身影能一直帶著這份專注和純真,在成長的路上慢慢發光,每天都有新收獲,未來永遠明朗又精彩;也愿博斯坦村能被這份朝氣與希望滋養,讓這片土地永遠充滿生機與歡笑,成為每個村民心中安穩又幸福的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