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嘉陵江上》,礪烽火脊梁
——哈工大學子重慶行感悟抗戰壯歌里的民族魂
【哈工大(深圳)智能學部宣】(圖文/彭瑞垚、鄧杰月)“那一天,敵人打到了我的村莊……如今我徘徊在嘉陵江上,我仿佛聞到故鄉泥土的芬芳。”當《嘉陵江上》的深沉旋律回蕩山城,哈工大“紅途尋跡,青春勵行”實踐團西南分隊循著歌聲,踏上了追尋重慶抗戰記憶的征程。這首1939年誕生于陪都的救亡壯歌,如一把鑰匙,開啟了那段浸透血淚卻燃著不屈怒火的歷史長卷。隊員們走進座座歷史遺跡,于舊址文物間觸摸這座英雄之城的光榮與苦難。
1. 建川博物館:手印銘刻家國義
首站重慶建川博物館(兵工署第一兵工廠舊址),塵封著川軍與兵工浴血奮戰的歲月。從劃痕累累的“漢陽造”,到泛黃的遷渝簡報,再到數百位抗戰老兵的手印墻——每一處印記,都是跨越時空的對話。
凝視那些布滿老繭與傷痕的手印,隊員們頓悟:歷史非冰冷數字,乃無數生命書寫的史詩。這些手,曾握槍殺敵、擦拭機件、安撫親人,終成民族脊梁的堅實年輪。展廳中央,一面“死”字旗令眾人屏息:斗大“死”字兩側,“國難當頭…幸吾有子,自覺請纓…傷時拭血,死后裹身…”這是父親王者成送子王建堂參軍所制。身負此旗,王建堂四度負傷,沖鋒不輟。“我不愿你在我近前盡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盡忠”——樸實話語,道盡千萬百姓“舍家為國”的赤子情懷,鑄就中華文明危難中最深沉的精神底色。
2.大轟炸遺址:焦石見證愈炸愈強
“1938至1944年,日寇轟炸重慶6年10個月,近萬炸彈,3.2萬同胞罹難……”立于大轟炸遺址展板前,隊員聲音沉痛而堅毅。“然重慶人脊梁未折!”遺址公園內,“愈炸愈強”石碑傲然矗立——那是“六五慘案”后市民于焦石上的宣言,更升華為整座城市的精神圖騰!
穿行于模擬防空洞的幽暗通道,歷史的回響在耳:炸彈轟鳴與瑯瑯書聲交織,廢墟炊煙同兵工廠鍛打共鳴。“摧毀屋宇易,摧垮精神難!”隊員感言。如今,每年6月5日的防空警報,不僅緬懷逝者,更珍視和平,傳承那份“愈炸愈強”的堅韌——這絕境淬煉的民族韌性,正是今日中國直面挑戰的底氣。
3.周公館:方寸之間聽驚雷
隊員們隨后來到曾家巖50號周公館。這隱于街巷的灰墻黛瓦,實為武漢淪陷后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在國統區開展抗日統戰的核心陣地。
斑駁木門后,1939至1946年間,周恩來、董必武、葉劍英等在此秘密議事,接待民主人士與國際友人,于白色恐怖中傳播黨的抗日主張。臥房僅十平米,木板床、粗布被,正對國民黨警察室的三扇窗——周恩來便在此“群狼環伺”中運籌帷幄,維系抗戰大局。“陋室方寸,承載運籌之智、嘔心之憶,盡顯革命家崇高風范。”隊員彭瑞垚感慨。凝視那扇直面特務的窗,大家徹悟:真正信仰無需華臺。共產黨人于逼仄之地,以智勇架起救亡橋梁,“于無聲處聽驚雷”的擔當,至今仍是統戰工作最珍貴的精神財富。
4.解放碑:山城人民的精神豐碑
行程終點,矗立著解放碑。這座1940年始建的“精神堡壘”,自彈坑中崛起,親歷山城不屈抗爭,1946年易名“抗戰勝利紀功碑”,1949年后成為“人民解放紀念碑”。“它不僅是城市地標,更是一個民族從深重苦難走向偉大輝煌的見證。”《嘉陵江上》歌聲中,隊員們心中敬意與擔當交織。
別離山城,嘉陵江濤聲猶在耳畔。此行深刻啟示:歷史遺址的價值,不在舊物多寡,而在能否讓今人聆聽先輩精神的回響。“死”字旗的決絕、“愈炸愈強”的堅韌、陋室統戰的智慧、解放碑的榮光——交織呈現的不僅是一部抗戰史,更是一個民族精神的成長史詩。正如帶隊老師所言:“這些舊址文物承載著民族的記憶與力量。青年一代唯有讀懂過往,方能在新時代續寫‘愈炸愈強’的嶄新篇章。”這份“讀懂”,即是對歷史至高的致敬,亦是對未來最實的擔當。
從抗戰歌聲中汲取精神偉力,于實踐征程中追尋先輩足跡,“紅途尋跡·青春勵行”實踐團,步履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