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浪里白條實踐團與導師一同走進直播間,這場以“水下機器人技術賦能黃河流域生態治理”為主題的直播,讓不少觀眾看到了科技守護黃河的鮮活模樣——而實踐團,正是這場“科技與生態對話”的核心推動者。
鏡頭前,實踐團成員帶著自己參與調試、改進的水下機器人“亮相”:有的機器人搭載著高清攝像頭,能穿透渾濁的黃河水拍攝河床地貌;有的裝著特制采樣裝置,能精準提取不同深度的水樣。“以前在黃河沿岸調研,淺水區還能靠人工,深水區和險灘就只能‘望水興嘆’。”實踐團一位成員拿起機器人的傳感器部件介紹,現在這些“小家伙”能下潛到數十米深的地方,把水溫、溶解氧、底泥厚度等數據實時傳回,“就像給黃河裝了‘水下聽診器’”。
直播中,實踐團還分享了一次真實的應用經歷:去年在黃河某段支流做生態監測時,他們用水下機器人發現了一處隱蔽的排污口——要是靠傳統的沿岸巡查,可能要花上幾天才能找到。“數據準了,治理才能有的放矢。”導師在一旁補充道,實踐團的價值,就在于把實驗室里的技術“落地”到黃河岸邊,讓先進設備真正幫上治理的忙。
這場直播里,沒有復雜的公式,只有實踐團帶著機器人跑現場的故事;沒有空泛的概念,只有“機器人怎么幫黃河”的實在講解。正如觀眾在評論區說的:“原來守護黃河,還有這樣一群年輕人在用科技使勁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