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支教內涵,將廣袤鄉土的自然稟賦與深厚人文底蘊轉化為鮮活的教育資源,賦能鄉村課堂,7月26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魯豫相約支教隊全體成員懷揣“知行合一、經世致用”的理念,前往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金斗山景區,開展實地調研活動。此行旨在通過沉浸式的田野考察,系統梳理金斗山的自然風貌特征與歷史人文脈絡,為后續支教課程注入更豐富的本土化元素,提升課程的吸引力和實效性,讓鄉村學子在認識家鄉、熱愛家鄉的過程中汲取成長的力量。
調研當日,隊員們深入核心區域——金斗山道觀,細致觀察其獨特的建筑形制、空間布局與周邊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關系,并與駐觀人員進行了深入交談。通過口述史采集與現場勘察相結合的方式,隊員們系統梳理了道觀的建筑沿革,精確記錄下其肇建、鼎盛及歷次關鍵修繕的歷史節點,勾勒出這座古老建筑在時間長河中的滄桑變遷軌跡。

尤為珍貴的是,調研團隊在金斗山道觀厚重的歷史積淀中,發掘并確認了一段塵封的紅色記憶。通過細致研讀觀內外的碑刻銘文,廣泛收集整理當地流傳的民間故事與歷史片段,隊員們清晰地還原了金斗山在抗戰烽火歲月中,為戰亂時期附近村民提供避難求生的場所,庇護了一方百姓的生命安全。這段承載著民眾互助精神與堅韌意志的“庇護所”史實,是金斗山人文精神在民族危難時刻的璀璨閃光點。支教隊員懷著敬畏之心,詳細記錄下這一壯舉的具體情境、關鍵人物與感人細節,使之成為此次調研收獲的寶貴紅色歷史片段和生動的德育素材,為賡續地方紅色基因、厚植學生家國情懷奠定了堅實基礎。

實地調研結束,支教隊即刻投入資料的整理、分析與轉化工作。隊員們將采集的影像、數據、口述記錄、碑文拓片及文獻摘抄進行系統整合。這些承載著金斗山獨特印記的資源,將被創新性地融入支教課程體系。返校后,隊員們將依托精心設計的“我的家鄉·新安印象”主題課堂,通過多媒體展示、情景再現、故事講述等方式,向五頭鎮中心小學的孩子們生動呈現金斗山的自然奇觀與人文傳奇。課堂將引導學生通過繪畫描繪心中家鄉的壯美山河,寫作抒發對故土歷史的感悟,通過口述分享家庭、社區的集體記憶,在互動式、探究式學習中深化對本土自然與文化的認知與情感聯結。此舉將極大提升支教課程的本土化、實踐性與情感溫度,使知識傳授扎根于學生熟悉的生活土壤。

“踏訪金斗,不僅是一次地理上的攀登,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溯源。那些銘刻在石碑上和流傳在鄉野間的故事,是滋養孩子們心靈最寶貴的養分。”參與調研的隊員仇浩宇說道。觀山水以悟鄉土肌理,察人文而豐教育內涵。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魯豫相約支教隊的金斗山之行,是青年學子扎根中國大地、深挖鄉土育人資源的生動實踐。
未來,魯豫相約支教隊將持續深入五頭鎮及周邊地區的村落、自然景觀和歷史遺跡,構建系統性的鄉土資源庫,將更多鮮活的“地方性知識”創造性轉化為富有活力的支教課程內容。這支充滿青春力量的隊伍,正以實際行動探索鄉村教育本土化、特色化發展路徑,努力為鄉村學子打開一扇認知家鄉、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窗口,為促進鄉村教育振興與文化傳承貢獻石大學子的智慧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