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縷茶香,穿越千年時光;一片葉子,激活一方水土。在廣西梧州蒼梧縣,古老的六堡茶正煥發新生,成為鄉村振興畫卷中濃墨重彩的一筆。2025年7月27日至29日,廣西師范大學“茶鄉筑夢”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隊懷揣著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與對產業未來的憧憬,踏上了這片茶香彌漫的土地——蒼梧六堡鎮。實踐隊先后走訪茶船古道展館、六堡茶小鎮、黑石六堡茶源博園、黑石山茶廠、塘平村村委會及梧州六堡茶文化館等10余個點位,她們深入綠意盎然的茶園,走進現代化的茶企,與茶企負責人、返鄉創業人促膝長談,圍繞六堡茶產業發展現狀、原產地保護及鄉村振興路徑開展專題調研,力求在茶香氤氳中,解碼六堡茶產業傳承與創新的密碼,探尋其在時代浪潮中乘風破浪的振興之道。
圖一 團隊成員在六堡茶小鎮合影
一、溯源:千年茶船古道見證外銷歷史
在六堡鎮茶船古道展覽現場,實踐隊了解到,六堡茶自唐代起便通過“茶船古道”水路遠銷東南亞,形成1500余年的貿易史。展館內陳列的清代茶票、船運木箱等實物,真實還原了當年“一葉滿載致富夢”的盛景。“古道不僅是運輸通道,更是六堡茶品牌早期國際化的見證。”
圖二 參觀六堡茶小鎮內茶船古道展覽
圖三 六堡鎮上茶船古道的展覽
二、聚焦:專項資金撬動產業升級
據梧州市農業農村局公開數據,2020—2023年,梧州市政府累計投入20多億元專項資金,用于六堡茶標準化茶園建設、工藝提升及文旅融合項目。實踐隊在六堡茶小鎮看到,12個標準化茶園示范基地總面積已超3.6萬畝,配套建設的茶廉文化廣場、手工制茶體驗區等設施,正將“茶葉”轉化為“茶業”。“政府搭臺、企業唱戲、茶農受益的格局正在形成。”塘平村支部書記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圖四 團隊成員在塘平合影留念
圖五 走進茶廉文化廣場
三、調查:傳統與現代工藝的碰撞
在塘平村,實踐隊了解到,全村茶園1萬畝中,5000畝由60歲以上老人自種管理,年輕勞動力很少。在黑石山茶廠,工作人員向我們介紹炒茶工藝,其分傳統與現代。傳統炒茶用鐵鍋,殺青需200℃以上高溫,操作時要把握好度,茶梗不能揉斷,讓其變軟即可,憑借的是師傅經驗與手上功夫。現代炒茶則多借助機器。二者區別明顯,傳統工藝炒出的茶葉條索相對規整筆直,現代機炒的茶葉條索會有點卷,從外觀便能初步區分不同工藝成果,這些差異也賦予茶葉各異的風味與質感。聽完介紹,我們不禁感慨:“原來炒茶里藏這么多門道,傳統手藝靠經驗,現代工藝憑機器,不管哪種,都能讓茶葉變出不同滋味,太有意思啦!”
圖六 參觀黑石山茶廠
圖七 黑石山茶廠工作人員向我們展示六堡茶條索
四、展望:從“規模擴張”到“文化輸出”
在騎樓廣場,實踐隊與六堡茶商家座談獲悉,目前廣西六堡茶地理標志已覆蓋全區,但原產地品牌價值被稀釋。“未來競爭的核心是文化認同,而非產量。”未來,團隊可通過“雙語傳播”策略,通過公眾號、小紅書發表推文宣傳等方式,將“苦澀回甘”的傳統口感轉化為年輕消費者可感知的文化符號。
圖八 團隊成員與騎樓廣場內六堡茶商家訪談
五、結尾 青葉問山
“一片葉子,千年路”。這是一次帶著問題的出發,也是一次帶著答案的歸來——答案不在茶倉的計量秤上,而在茶農望向山外的目光里;不在非遺證書的燙金印章里,而在年輕人返鄉的腳印里;更不在我們寫下的報告字數里,而在我們能否用另一種語言讓世界聽懂這片葉子的故事。
“茶鄉筑夢”,筑的不是一隅產業的樓,而是一條文化與人心可以雙向奔赴的路。待來年春社再至,愿茶樹新梢仍綠,愿炒茶鐵鍋仍熱,愿村口不再有留守老人的踟躕,而有學成歸來的身影——那時,我們便可捧一盞陳年的紅湯,向山風道一聲:“此葉已不負光陰,此方水土終不負人。”
圖/何淇晶 凌業露 鄧思敏
文/曾華嬌 何淇晶 凌業露 鄧思敏 方子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