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倡導保護海洋生物,減少海洋污染,堅持可持續捕撈理念,響應全球生態保護趨勢,讓廣大群眾更好理解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人與自然共生的哲理,2025年7月25日,山東大學南丁格爾“篤學尚行”社會實踐隊隊員蔡珊妮前往泉州市沿海小鎮永寧村進行實地調研。并于2025年7月27日于彭田村展開宣講。
石蚵為棲
泉州市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人魚共生理念深深地根植在每一位沿海居民的心中。團隊成員觀察實地景觀發現當地大多為石頭房,墻體堅固,當地也有蚵殼房,使用廢棄的牡蠣殼層層堆疊而形成的房子,了解之后才知道原來這是古時當地沿海居民抵御海風臺風的智慧。這些民居歷經百年依舊牢固,是當地居民的避風港,也是居民們智慧的傳承。
其中的蚵殼房便是人魚共生理念的重點體現,當地居民捕撈牡蠣,后將牡蠣肉與殼分離,牡蠣肉具有強肝解毒,滋陰養腎的營養價值,牡蠣殼則成為當地民居的建筑材料,用牡蠣殼建造的屋子經海風呼嘯而不蝕,高溫熾烤而不坍。不僅僅是牡蠣殼這一建筑材料,牡蠣殼的壘砌方向,泥漿的“神秘”配方都是泉州人的智慧結晶。蚵殼房是泉州人“以海為家,與海共生”的精神圖騰。
海淵為祭
團隊成員還來到了中國三大古衛城之一的永寧古衛城,探索其中人魚共生的智慧。現如今的古衛城中保留的廟宇居多,當地居民祭祀“媽祖,龍王”等海神,以此祈求出海平安。從當地居民的口中也了解到,現時期處于休漁期,讓海洋休養生息,人與海達成“人養海,海養人”的“契約”。
人魚共生,潮聲共宣
于7月25日,團隊成員前往彭田村展開人魚共生宣講。當地居民對于人魚共生理念有深刻的體會,在宣講的過程中,居民們也提出了自己對于人魚共生理念的理解。在宣講的最后團隊成員倡導保護海洋,人魚共生,生生不息的理念,居民們也紛紛鼓掌表示贊同。
人魚共生的理念是沿海居民的智慧,也是實現沿海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通過此次實踐調研,山東大學南丁格爾篤學尚行社會實踐隊保護海洋也做出自己的貢獻,希望在未來有更多青年,團隊倡導海洋保護這一理念,實現海洋與人類的和平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