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國 62% 的老式燃氣表仍依賴人工抄表時,一群大學生創業者帶著 "儀表及里" 解決方案闖入賽道 —— 無需更換原有表具,通過 AI 視覺識別與窄帶物聯網技術,讓傳統燃氣表秒變 "智能終端"。這項創新不僅斬獲 6 項發明專利,更獲得 33 家燃氣企業聯合背書,在重慶、江蘇等地的試點中交出 "節約成本 12 倍" 的亮眼答卷。

核心技術三重突破:識別、傳輸、管理全鏈路革新
在重慶機電職業技術大學實驗室,團隊展示的 SVM 圖像識別系統正以 99.995% 的準確率解析燃氣表讀數,這一指標較市售 OCR 軟件提升 7.9%,而成本僅為其 15%。技術負責人介紹,該系統通過灰度化處理、中值濾波去噪和 Hough 變換傾斜校正等步驟,即使在光線昏暗或表具傾斜的場景下,仍能精準定位數字區域。
傳輸環節采用的 NB-IOT 技術展現出 "廣覆蓋 + 低功耗" 雙重優勢:相比 GPRS,其基站覆蓋范圍擴大 3 倍,地下室、樓道等信號盲區也能穩定傳輸;終端模塊待機時間長達 10 年,徹底解決傳統智能表頻繁換電池的痛點。在如皋市益友燃氣項目中,該技術實現 99.97% 的數據回收率,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數據管理層面,Oracle 自治數據庫通過敏感數據加密、租戶隔離等機制,構建起銀行級安全體系。重慶匯名三峽燃氣的實測顯示,系統不僅能實時監控 20 萬個表具的用量數據,還能通過機器學習預測用氣高峰,為管網調度提供決策支持。
市場驗證:億元級成本節約與效率革命
"更換 20 萬塊智能表需 9000 萬元,而 ' 儀表及里 ' 方案僅需 710 萬元。" 重慶燃氣集團璧山分公司的對比數據揭示了商業模式的顛覆性。更驚人的是效率提升:過去 16 名抄表員需 1 個月完成的 3 萬塊表統計,現在通過系統 30 分鐘即可自動生成報表,年節約人工成本 142.5 萬元。
這種 "零更換成本" 的改造模式正在形成規模效應。據測算,全國老式燃氣表改造市場規模達 244.7 億元,是現有智能表市場的 1.6 倍。江蘇匯名天然氣集團總經理指出:"該方案讓燃氣公司從 ' 重資產投入 ' 轉向 ' 輕資產運營 ',5 年即可實現成本回本,這在行業內尚屬首次。"
產學研協同: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 "加速跑"
這支由碩士、博士領銜的團隊,背后是重慶機電職業技術大學與華為、中國電信的深度合作。在技術轉化階段,33 家企業開放研發基地,為 NB-IOT 模塊提供真實場景測試。2023 年走訪 5 家燃氣公司的調研數據顯示,人工抄表的數據泄露風險、IC 卡表的復制盜用等行業痛點,正是技術迭代的精準切入點。
根據規劃,項目將分三階段推進:2026 年建成代工廠實現量產,2028 年覆蓋西南地區燃氣公司,2030 年完成 "地方品牌" 向 "全國品牌" 的跨越。值得關注的是,團隊同步啟動 "雙創融合" 計劃,將技術培訓嵌入高校課程,為行業輸送既懂燃氣管理又掌握 AI 技術的復合型人才。

行業啟示:數字化轉型的 "輕騎兵" 范式
在 "雙碳" 目標驅動下,天然氣消費預計 2030 年達 6000 億立方米,智能抄表已成為能源管理數字化的關鍵一環。"儀表及里" 的突破在于,它繞過了傳統改造的 "更換壁壘",以技術創新激活存量資產 —— 這種 "低成本、高兼容" 的轉型路徑,正在為水、電、熱等公用事業提供可復制的解決方案。
正如重慶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報告所示,該系統在定位精度、數據一致性等 12 項指標中全部達標,其中數據識別準確率突破行業天花板。當物聯網技術遇上傳統能源行業,這場由青年團隊掀起的 "抄表革命",或許正是智慧城市建設中最接地氣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