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探索鄉村振興戰略下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模式,1月25日,曲阜師范大學鄉村振興走基層社會實踐隊奔赴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紅河鎮東皋營村,聚焦當地的韭菜種植產業展開調研實踐,挖掘其背后的鄉村振興發展之路。
獨特地理優勢,孕育優質韭菜
踏入東皋營村的韭菜種植大棚,滿眼翠綠,韭菜的清香彌漫在空氣中。村民們熟練地穿梭在整齊排列的韭菜畦間,察看菜地的長勢,適時收割韭菜,為過年大喜送上一份大禮。經村民介紹,東皋營村靠近汶河北岸,特殊的沙土地質成為了韭菜生長的“天然優勢”,種出的韭菜口感少辛辣多甘甜,在市場上獨具特色。在市場上的地位也別具一格,常年保佑著農民的錢包興旺。
合作社引領,規模化產業發展
近年來,東皋營村的韭菜種植規模不斷拓展,目前已達1000多畝。2009年成立的東皋營韭菜合作社,成為了產業發展的關鍵引擎。合作社推行統一管理、種植和銷售模式,配備專業的化驗和檢測設備,對上市韭菜進行不定期抽檢,從源頭到市場全程把控品質。村民們紛紛表示,過去各自種植面臨技術、銷售難題,如今在合作社的帶領下,這些問題迎刃而解。
韭菜種植不斷改善技術,幾年前還是砌墻的大棚,現已換成更加合適的小棚。韭菜種植前景可觀。代代村民傳承種植經驗,總結經驗教訓。現在村民面臨一個問題是青年才俊大多選擇外鄉打拼,徒留老一輩的種植好手在家種韭菜。奮要勤,地要生。很多村民選擇租借自家的地,承包一片,共同種植,集約化種植與收割,雙重合作,互利共贏。
多元銷售渠道,拓展市場版圖
東皋營村的韭菜以莖長、葉寬、肥厚且入口鮮嫩的優良品質,暢銷北京、濟南、河北、上海等地,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在銷售渠道上,除傳統的批發商上門收購,村支書積極帶領村民探索新興模式,借助電商直播,讓東皋營的韭菜通過網絡走向全國各地,不僅拓寬了銷路,還提升了產品知名度與市場占有率。
產業反哺鄉村,推動全面振興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鄉村振興要靠產業,各地要發展其長,走適合自己的振興道路。”鄉村要振興,因地制宜選擇富民產業是關鍵。鄉村振興只有找適合當地實際的富民產業才能保持可持續發展,找到合適的產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韭菜產業的蓬勃發展,讓東皋營村的村民們收獲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據了解,每畝韭菜年收入約3萬元,全村每年韭菜產量達280萬斤,增收2000多萬元。豐厚的收入為村莊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村里完善了道路、灌溉設施等基礎設施,改善了村民生活條件。同時,積極開展各類文化活動,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動鄉村文明建設邁向新高度。
產學研結合,產業升級再出發
“發展是第一要務,鄉村振興首先要靠產業,從事農業也可以致富,農業大有可為”。為持續推動韭菜產業高質量發展,東皋營村積極與科研機構合作,不斷引進先進種植技術和優良品種,致力于提高韭菜的產量與品質。此外,村里還規劃發展韭菜深加工產業,計劃開發韭菜醬、韭菜餃子等產品,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
過年期間,走訪好友。與當地農民探討種植韭菜的境遇,今年韭菜種植面積大,但收獲卻不成正比,反而比前幾年收割更加晚。年前閑,過年好清閑。實踐隊員與當地農民深入討論,目前種植韭菜的農民平均年齡基本過百,一位當地韭菜種植戶說:“六十正是下地的好年紀,六十正當時呢!”


此次社會實踐,讓團隊成員深刻認識到東皋營村韭菜產業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示范作用。立足本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未來,東皋營村有望在韭菜產業的持續帶動下,創造更加美好的鄉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