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芽志愿團:追尋歷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
自2025年1月7日以來,四川農業大學青芽公益志愿團(以下簡稱青芽志愿團)成員走訪多個成都紀念館,深入了解歷史人物和事件,傳承紅色基因。志愿團成員通過實地調研,結合新媒體運營技術,助力紅色文化的傳播和傳承。
于錦官城畔,聆聽歷史回響
成都博物館占地面積約17畝,總建筑面積約6.5萬平方米,展陳面積約2萬平方米,藏品數量豐富,涵蓋從新石器時代到民國時期的完整收藏系列。博物館建筑設計獨特,復古與現代元素相得益彰。在隊長王博雅的帶領下,青芽志愿團成員穿越遠古,感悟先秦智慧;立足崢嶸歲月,回顧紅色歷史。這里,千年來的風霜雨雪被濃縮在這一方天地里,隨著腳步的轉移,歷史與現實交織。其中在面對川軍英勇奮戰場景的銅塑時,成員們凝望良久,震撼不已。

圖為川軍魂雕塑。四川農業大學校青芽公益志愿團成員 王博雅 攝
于人民公園:穿越時光,聆聽成都的往昔絮語
成都人民公園,原名少城公園 ,始建于1911年,承載著厚重歷史。作為四川第一座近代意義的公園,它見證無數重大歷史時刻,是成都人追求民主自由的重要陣地。漫步其中,古典園林景觀與現代設施交織,構成一幅美麗的畫卷。游客可在鶴鳴茶社品嘗蓋碗茶,體驗成都的慢生活;也能泛舟湖上,欣賞湖光山色。
在這片風景中,肅穆莊嚴的保路運動紀念碑尤其引人注目。該紀念碑,是為紀念為捍衛鐵路權益而犧牲的志士,這一壯舉拉開辛亥革命的序幕,彰顯民眾的愛國情懷與斗爭精神。

圖為保路運動紀念碑。四川農業大學校青芽公益志愿團成員 吳成麗 攝
圖為《新華日報》相關報道。四川農業大學校青芽公益志愿團成員 李佳琪攝
邂逅王光祈:在紀念館中觸摸音樂靈魂
位于成都溫江人民公園內的王光祈紀念館,仿佛一顆瑰寶。踏入館內,古樸氛圍撲面而來。通過豐富藏品與圖文,紀念館生動展現王光祈一生。無論是他激昂的社會活動,還是專注的音樂研究,都令人感受到他跨越時空的才情與熱忱,是一場觸動心靈的人文之旅 。 青芽志愿團的成員們在館內靜心參觀,仔細端詳他的著作與信件,聆聽講解員的生動講述。
此次參觀,讓大家跨越時空,感受到王光祈作為音樂先驅的靈魂,深切理解了他對音樂事業的熾熱追求 和偉大貢獻。
圖為王光祈紀念館場景。四川農業大學校青芽公益志愿團成員 李月彤 攝
于校史長河中,回望紅色基因
川農大紅色基因源遠流長。從革命年代師生投身救亡,到和平時期服務“三農”,愛國奉獻、艱苦奮斗精神一脈相承,熠熠生輝。在川農大的悠久歷史中,目前有姓名可考的英烈校友共有12位。其中,最為人知的莫過于著名紅色小說《紅巖》中江姐的原型人物——江竹筠。青芽志愿團一行在校史館中,聆聽了江姐的傳奇故事,回顧了在四川抗戰期間川農大師生的英勇事跡。這不僅加深了成員們對革命歷史的認識,更堅定了他們傳承紅色基因的決心。
圖為川農大校史館內場景。通訊員 任思怡 攝
結語
通過這次青芽公益志愿團的社會實踐活動,四川農業大學的學子們不僅追尋了歷史,重溫了先輩們的英雄事跡;也啟迪了思想,讓紅色基因進一步被喚醒。他們深刻認識到,歷史故事與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在未來的日子里,他們將秉承前人遺志,奮發圖強,矢志不渝,為祖國的騰飛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將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
(通訊員 任思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