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引領發展,非遺傳承文化
在時代的浪潮中,一群非遺傳承人堅守著千年的技藝與智慧,勇于創新,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安徽農業大學魚承薪火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于2024年7月10日至7月13日前往安徽省黃山市歙縣開展三下鄉實踐活動,開展“百校千鎮萬村”大調研工作。期間7月11日實踐團去到了瞻淇村的魚燈工作室,了解了魚燈背后的故事。
從竹片到鐵絲,再到竹的巧妙運用
瞻淇魚燈的制作技藝源遠流長,其使用裸竹削薄兩三層后的竹片作為骨架,使得魚燈既輕便又靈動。面對現代市場的需求,工作室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大膽的創新。他們嘗試將部分竹片骨架替換為鐵絲,進一步減輕了魚燈的重量,提高了舞動的靈活性。更有甚者,工作室負責人鄭冬蛟先生從竹中汲取靈感,計劃將節理獨特、手感厚重的竹材引入魚燈制作中,以提升魚燈的檔次和審美價值。他親自上山尋找類似材料,過程雖漫長,但他想別人之不敢想、想不到,突出差異化。更加豐富細節。這一系列創新為瞻淇魚燈增添了新的文化內涵和市場競爭力。
圖 1鄭冬蛟先生為實踐團成員講解魚燈制作特點。蔣展風 供圖
超小迷你魚燈與高端木質禮盒的完美結合
為了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瞻淇魚燈工作室推出了超小迷你魚燈,并配套精美的木質禮盒進行售賣。這一舉措不僅拓寬了魚燈的受眾群體,也使其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和收藏習慣。迷你魚燈小巧精致,便于攜帶和展示,而高端木質禮盒則賦予了產品更高的附加值,使其成為送禮的理想選擇。這一創新產品組合不僅提升了瞻淇魚燈的品牌形象,也為工作室帶來了新的經濟效益。
圖 2鄭冬蛟先生為實踐團成員介紹魚燈歷史。劉逸然 供圖
線上線下融合,提升市場影響力
在運營模式上,瞻淇魚燈工作室采取了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一方面,他們通過自媒體平臺如小紅書等社交媒體進行宣傳推廣,吸引游客和消費者的關注;另一方面,他們也在瞻淇村設立工作室,提供線下定制服務。這種運營模式不僅方便了消費者,也提高了工作室的知名度。此外,工作室還積極邀請未經過技術培訓的村民參與上色等工作,既提高了生產效率,又帶動了村民的就業收入。

圖 3村民們在工作室給魚燈進行上色工作。王青 供圖
挑戰與機遇并存,瞻淇魚燈迎難而上
瞻淇魚燈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挑戰。例如商標搶注問題,給工作室的品牌建設和市場拓展帶來了不小的困擾。為此,工作室正積極尋求法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案,并加強自身和村民們對于非遺的保護意識。同時,他們也意識到升級非遺的緊迫性,正努力提升魚燈的文化內涵和市場價值,爭取早日實現非遺的省級乃至國家級認定。

圖 4實踐團成員在工作室體驗上色工作。劉逸然 供圖
傳承千年,魚燈照亮古村夜色
瞻淇魚燈,作為徽州地區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已有800多年的歷史。當晚,村子里舉行熱鬧的了魚燈表演,實踐團進行直播宣傳,同時實踐團成員也將舞蹈表演融入魚燈表演,穿上特色服裝,跟隨魚燈一起在巷子里宣傳。魚燈形態各異、色彩斑斕,照亮了古村的每一個角落。村民們手持魚燈,隨著鼓點、鑼點的指引,邁著步伐,將幸福和吉祥送到家家戶戶。

圖 5實踐團成員與魚燈隊師傅們的合照。蔣展風 供圖
瞻淇魚燈的故事是一個關于傳承與創新、挑戰與機遇的生動寫照。瞻淇魚燈將繼續在傳承與創新中不斷發展壯大,為鄉村振興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實踐團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瞻淇魚燈將成為更加璀璨奪目的文化瑰寶為鄉村振興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通訊員 王青 劉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