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明確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確立的國家“江河戰略”,河海大學商學院“在水一方,溯洄江瀾”水網文化建設實踐團依托互聯網技術,運用多種研究方法與探索路徑,通過走訪多地從而深刻理解張謇的水利精神,為智慧水網的發展提供新的思路與解決方案,貢獻水之子青春力量。
實踐團于7月6日召開視頻會議決定啟動相關的水網計劃,并對團隊成員的實踐研究工作進行詳細的分工。會議上,團隊對原有的大型項目進行了細化,并討論了文件采集、文獻加工、翻譯及驗證等方面的具體操作。這次討論為團隊接下來的工作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操作框架。
7月20日,團隊組織前往南通市檔案館,進行為期一天的資料收集工作。次日,成員們前往南通市圖書館,繼續深入挖掘關于張謇的文化資料。在這兩地,團隊成員主要收集了張謇的水利經濟和水利科技思想相關資料。通過對南通水網、沿江水鍵、蘇北墾牡公司等遺址的留存考察,在南通圖書館、檔案館獲取第一手資料,實踐團總結梳理張謇治水用水的方法和與水共生的精神,進而推動“張謇水利思想”與國家水網建設的大背景相融合,賦予其時代價值。從而推動其水利思想的傳播,讓公眾懂得水利精神,啟發現代水利建設。
8月3日,團隊東通前往西康路檔案館,對張謇在河海大學的教育歷程進行了詳細研究,并總結出了他的水利教育思想。這些實地考察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幾十年興辦實業的經歷,使張謇深諳教育與實業的關系,他強調“學必期于用,用必適于地”,要求學生們一要掌握扎實的治理水患的真才實學,將在校所學奉獻給祖國的水利事業。河海大學歷來高度重視張謇研究和傳承弘揚張謇的精神,并把開展、傳承、弘揚張謇水利教育思想作為學校文化工作的重要內容。張謇關于水利教育的思想遺產為推進中國式水利教育現代化、加快實現水利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豐沛滋養,是新征程上匯聚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合力的寶貴礦藏,更是現代水網建設的起點與源泉。
在考察過程中,團隊采用了多種研究方法,而數字化是其一大特色。首先,團隊對收集到的文獻進行了摘抄和編錄,并對它們的體系進行了整理。隨后,利用可視化的網絡平臺系統,將這些資料進行了系統化處理和展示。數字化文獻不僅可以實現多人同時閱讀,還可以將不同板塊單獨進行匯總,極大程度上方便了讀者對于張謇文化的研究。同時,借助數字化平臺,不僅推動了張謇人文知識向更大范圍的公眾開放,而且在傳承方面具有很好的傳播作用。
河海大學“在水一方,溯洄江瀾”水網文化建設實踐團通過走訪南京市圖書館、檔案館以及西康路檔案館,以多種研究形式,探索了張謇的水利經濟思想、水利科技思想以及水利教育思想。實踐團成員在本次活動中秉持著“天下有溺猶己溺”的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展現了水之子的風采,同時也積累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傳承、發揚張謇精神的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