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頭磯的文化旅游發展現狀
(1)遺址保存完整
調研隊員前往“鰲頭磯”實地考察,這里仍保存著較為完整的明代古建筑群。有北殿三間,稱“甘棠祠”,紀念清道光年間知州李天賜;南樓三間,稱“望河樓”;西殿三間“呂祖堂”和東樓三間“觀音閣”,是明代北方地區典型的樓閣型建筑。建筑主體由“貢磚”所建。得益于運河的流水淤積,當地的土質細膩無雜、沙黏適宜,燒出的磚素有“朱花鈐印體制精,陶模范埴觚棱好”的美稱。每一塊磚上都有戳印,記載燒制信息。一塊塊貢磚沿著漕運,廣泛服務于包括京城皇宮在內的全國各地的王府廟宇、城墻船閘,默默支撐起整個封建帝國的骨架。
(2)文化底蘊深厚
鰲頭磯今日不僅是一所古建筑群,也是市博物館所在地,是當地重要的研學基地和運河文化宣傳地。調研隊深入鰲頭磯內部展廳,學習了解臨清與大運河六百余年的興盛史。唐末五代時期,受北方藩鎮割據影響,永濟渠水利樞紐的地位由魏州轉交給了臨清,自此,這座小城的命運便和整個國家的經濟大動脈息息相關。元代時,大運河裁彎取直,南來的漕船不必經過洛陽,自徐州直達臨清,北上涿郡,縮短了九百多公里航程,臨清便成為貫通南北水路的重要交通樞紐。不過,真正成就臨清“繁華壓兩京、富庶甲齊郡”大觀的,還要源于明朱棣遷都北京之后,再次疏通會通河,又趕上時代原因,海運受阻,臨清順勢抓住時代機遇,開啟一段近六百年的繁盛。
臨清的繁盛從城市布局也可見一斑。在明清時期,臨清素有雙城之說,一個是土城,一個是磚城。所謂土城,即是老百姓圍繞運河兩岸做生意和居住的地方,為當時的商業中心,被稱為中州古城。而磚城則是依糧倉而建的。經衛運河運輸來的豫糧和經會通河運來的江浙糧均匯聚在臨清,臨清的城市建設于是和整個王朝漕運相始終。故有“先有臨清倉,后有臨清城”的說法。
(3)政府支持力度強
臨清千年古縣、運河名城的悠久歷史文化至今仍被傳揚。調研隊員了解到,花甲之年的劉英順老先生三十年如一日,堅持作運河文化的守望者,自發組織宣講團,為學生、游客義務講解鰲頭磯和臨清運河文化。老先生先后獲得省、市部門頒發的多種榮譽,文旅部門也很支持老先生的這份熱情和堅守,專門設立劉英順代表工作室,大力支持運河文化宣講。劉英順先生和無數基層工作者一樣,就像是一塊塊貢磚,默默奉獻在基層一線,壘起一代人的精神豐碑。
2、鰲頭磯的創新發展策略
(1)深挖文化內涵,打造主題旅游線路
結合鰲頭磯的歷史沿革和文化底蘊,設計一條涵蓋鰲頭磯、運河鈔關、舍利塔等歷史遺跡的旅游線路,通過專業講解和互動體驗,讓游客深入了解臨清作為運河名城的輝煌歷史。
(2)融合創意元素,開發文創產品
以鰲頭磯的建筑風格、運河文化等元素為靈感,開發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創產品,如手繪明信片、紀念品、文化衫等,增加游客的購買欲望。挖掘鰲頭磯的文化符號,打造具有辨識度的文化IP,通過IP授權、衍生品開發等方式,實現文化價值的商業轉化。
(3)加強區域合作,實現資源共享
與周邊地區建立旅游聯盟,共同打造運河文化旅游品牌,實現資源共享、市場共拓、品牌共塑。與影視、文學、藝術等領域進行跨界合作,通過影視作品、文學作品、藝術作品等形式,展示鰲頭磯的獨特魅力,吸引更多游客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