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接觸、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探尋其文化發展的歷史沿革,發揮專業優勢講好非遺傳承故事,2024年7月7日下午,蘇州大學“晉影乘風”社會實踐團隊來到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并與陵川縣盲人曲藝宣傳隊深入交流,用光影與筆觸記錄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陵川鋼板書的傳承脈絡,為陵川鋼板書的傳承貢獻青年力量。
初識鋼板書,曉陵川韻律
在陵川縣盲人曲藝宣傳隊隊長、陵川鋼板書代表性傳承人靳文蓮老師的帶領下,團隊成員近距離欣賞了陵川鋼板書的完整表演并參觀了陵川鋼板書陳列館,深入了解陵川鋼板書的起源與發展,親身感受陵川鋼板書的腔調韻律和豐富多彩的表演形式。
圖為靳文蓮隊長向團隊成員介紹曲藝隊所獲榮譽。大學生新聞網通訊員 滿瑞 攝
圖為靳文蓮隊長向團隊成員介紹盲文曲目劇本。大學生新聞網通訊員 范勵志 攝
陵川鋼板書因說書者手持鋼板演唱而得名,是陵川縣獨有的文化瑰寶。這種地方說唱藝術起源于當地的“干板書”,后來融合了河南“四股弦”的音樂元素,經過無數代藝人的傳承與創新,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它流行于陵川全境,盛行時曾流傳澤州、高平、長治、壺關以及河南輝縣與陵川相鄰的部分地區,現僅存于陵川縣曲藝隊。2021年5月24日,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申報的陵川鋼板書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走進盲人曲藝宣傳隊,體悟藝傳千里的堅韌
在參觀陵川鋼板書陳列館時,團隊成員被陳列館中諸多盲文匯編刊印的曲目劇本、音像資料所深深吸引與打動。這些展品不僅見證了陵川鋼板書的歷史變遷,更體現了盲人曲藝團成員們對藝術的執著與堅守。
圖為靳文蓮隊長正在向團隊成員講述曲藝隊發展史。大學生新聞網通訊員 滿瑞 攝
在靳文蓮老師和其他隊員的口中,我們也了解到盲人曲藝宣傳隊更感人的歷史。1946年,陵川縣解放一年后,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24名在當地流浪說書的盲藝人匯集在一起,成立了陵川縣盲人宣傳隊,以說陵川鋼板書為主。幾十年來,盲人曲藝隊面向農村,面向基層演出,憑著一根木棍、兩條腿,一步一個腳印,活躍在基層。一代代隊員們總行程超過30萬公里,用他們的才華與汗水,在這片熱土上播撒著藝術。
圖為焦路來老師正在向團隊成員講述自己與曲藝隊的故事。大學生新聞網通訊員 滿瑞 攝
在與曲藝隊成員的交流中,團隊成員還了解到了許多感人的故事。比如曲藝隊成員焦路來老師就提到:“我們團隊之所以能走到今天,離不開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也離不開社會各界的理解和幫助,更離不開我們這個團隊和積極向上、克服困難、自強不息的傳承七十余年的精神。”他們雖是盲人,但依然堅持藝術追求,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記錄感動,講好非遺傳承故事
為了更好地了解和學習陵川鋼板書,團隊成員還在靳文蓮老師的指導下,了解和學習了陵川鋼板書的唱腔和弦樂器,親身體會到其優美動聽而又內蘊深厚的特點。團隊成員還用鏡頭與文字記錄下身殘志堅、自強不息、傳播文明的盲人曲藝隊的真實寫照,發揮傳媒專業優勢,用現代手段點亮傳統文化,傳播陵川鋼板書的文化內涵,吸引更多人關注、了解這門獨特的藝術。
圖為靳文蓮隊長進行鋼板書曲目表演展示。大學生新聞網通訊員 湯曄 攝
陵川鋼板韻,盲藝繪華章。文化遺產是民族之根,歷史之魂。蘇州大學“晉影乘風”社會實踐團隊將以盲人曲藝宣傳隊之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在實踐與學習的過程中宣傳推動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同時砥礪前行,無問西東。
圖為團隊成員在陵川縣盲人曲藝隊辦公樓前合影。團隊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