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這座沐浴江南水鄉靈氣的城市,孕育了許多中醫藥人才,其中醫文化與虞山醫派、澄江醫派都有深厚的淵源。其中,省級非遺項目顧氏內科便源遠流長,其源流可追溯到清末民初虞山醫派鄉間名醫章成器。為了進一步探尋張家港市內中醫藥非遺項目的傳承與發展情況,
7月11日,薪火實踐團“岐黃薪火續沙洲”小分隊來到了蘇州市張家港中醫院,有幸采訪到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顧氏中醫內科”代表性傳承人顧仲道先生,聆聽他講述醫道傳承的動人故事。
【專家簡介】
顧仲道,張家港市中醫醫院副主任中醫師,蘇州市第五批省級非遺項目顧氏內科代表性傳承人。出生于三代中醫世家,早年隨父親顧殿良學習中醫內科、婦科,后畢業于南京中醫學院,多年來扎根基層醫院(市第三人民醫院)從事中醫臨床工作。1997年被蘇州市總工會評為“讀書自學成才積極分子”,2003年被江蘇省中醫藥學會評為“江蘇省首屆基層優秀中醫工作者”,2009年被張家港市衛生局評為“首批張家港市社區名中醫”。先后在省級醫學刊物上發表論文6篇,其業績被《中醫專家大辭典》13卷收錄。
擅長運用中醫藥治療各類脾胃疾病,內科多種疑難雜癥及婦科病、皮膚病,其中對于慢性結腸炎、萎縮性胃炎、三高癥、月經失調、盆腔炎、痤瘡、頑固性濕疹的治療確有獨到之處,療效卓絕。
【采訪內容】
醫路坎坷,初心不改
顧老先生說:“因為我父親當時是江蘇省名中醫,小的時候就想好好跟隨父親學醫,將來考到南中醫去學習。可惜,生不逢時。”顧仲道先生出生于中醫世家,自幼受父親顧殿良的熏陶,立志懸壺濟世。然而,命運多舛,1967年,少年時期正值“文革”,中醫世家出身的他被迫回家務農。學業中斷,他卻仍沒有動搖學醫的決心,在父親顧殿良的指導下,他一邊務農一邊苦讀醫書,將《湯頭歌訣》《黃帝內經》《傷寒論》等中醫經典都熟讀于心,奠定了扎實的中醫基礎。
后來“文革”結束后,顧仲道先生終于得以重拾醫學夢想,以中醫學徒的身份跟父親隨診、抄方,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顧老先生慢慢熟悉了父親的看病方法。三年學徒期滿后,他開始獨立行醫,卻發現自己知識儲備仍顯不足。于是1980年考入常熟衛校中醫提高班系統學習中醫,但礙于父親身份,老先生并沒有取得畢業證書。后來老先生又自學高中教材一年半通過考試成功被南京中醫藥大學函授班錄取。1989年,顧老從南中醫畢業后再踏上工作崗位就越來越成熟了。1990年,老先生接過父親的擔子,慢慢成為了今天的“顧仲道醫生”。
百年傳承,砥礪前行
顧氏內科歷經四代傳承,從清代顧玉堂、章成器算起,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清代顧玉堂和章成器為第一代,奠定了顧氏內科的堅實基礎;顧殿良自幼喪父,師從章成器,此為第二代,他將顧氏內科發揚光大;顧殿良的子女顧仲道、顧慧健、顧慧榮為第三代,將顧氏內科推向了新的高峰;而后顧仲道老先生的女兒顧馨予為第四代,肩負著傳承顧氏內科的重任。顧氏中醫,先為社會傳承,后為家族傳承,代代相傳,薪火不絕。顧仲道先生感慨道:
“顧氏內科的傳承歷史是一部道路曲折,幾乎斷層的歷史,是四代人奮力拼搏薪火傳承的歷史。”
顧仲道先生坦言,最大的困難是醫生的待遇低,愿意吃苦學習的弟子少之又少,所以非遺項目基本上都是家族傳承,社會傳承很少。此外,大眾對中醫非遺的了解不夠,也是一大挑戰,非遺項目不僅是與傳承人本身的努力有關,也和政府的支持程度密切相關。不過現在醫院、政府都在提高對中醫藥非遺的重視,也在加大宣傳的力度,提高待遇,顧老相信未來中醫藥非遺的處境會越來越好。
筆耕不輟,薪火相傳
為了更好地傳承顧氏內科,顧仲道先生筆耕不輟,致力于整理和總結顧氏內科的寶貴經驗。1991年,他著手編寫《顧氏中醫內科》這本書,目前已完成第一本的撰寫。他希望通過這本書,將顧氏內科的精華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受益于顧氏內科的療效。顧仲道先生的努力,是顧氏內科薪火相傳的重要體現。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對中醫藥事業的熱愛與奉獻,為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貢獻。
寄語后學,醫路光明
顧仲道先生對中醫學子寄予厚望,他強調兩點:一是要重視中醫經典著作的學習,繼承先輩的治療方法,但不能拘泥于一家之說,要對各家醫學兼收并蓄,取長補短,靈活應用;二是做醫生要對病人有常理心,無論窮富賤貴,都要一視同仁,平等地對待、全力以赴地救治每一位病人。最后老先生分享了自己的一些臨床學習的寶貴經驗,一是在臨床上遇到困難要翻書查找資料,自己鉆研,二是對每一個病例都要及時做醫療筆記,總結經驗。
本次采訪結束后,實踐團成員們都收獲滿滿。此次采訪他們不僅收獲了更多關于顧氏內科非遺項目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在與老先生對話過程中,他們感嘆于顧老先生對中醫的熱愛與執著,敬佩于他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與奉獻。顧仲道先生的經歷,讓他們對中醫藥事業充滿信心,也讓他們更加堅定了學習中醫、傳承中醫的決心。顧氏內科的傳承故事,是中醫藥非遺傳承的縮影,也是中醫藥文化生生不息的見證。相信在顧仲道先生等一代代中醫藥人的努力下,中醫藥非遺文化必將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為人類的健康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文字|聶子涵 席佳欣
圖片|周潔雯 席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