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流光穿歲月,文化傳承心永固。為進一步了解漆扇工藝,更好地發揚和傳承漆藝文化,2024年7月19日,曲阜師范大學“丹漆隨夢·樂道拾遺”實踐隊進行了關于漆扇的文獻調研工作。

圖為實踐隊隊員教授學生制作漆扇后展示的作品。張佳怡 供圖
從文獻中實踐隊員了解到,漆扇是一種以漆器為基礎,使用中國傳統漆藝制作而成的傳統的中國手工藝品。大漆,又名天然漆、生漆,泛稱中國漆,它是一種純天然樹脂涂料,在我國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漆器的國家。早在東漢時期,漆器就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工藝品,而扇子作為一種常見的日常用品,很自然地與漆器相結合形成了漆藝扇子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經過長期的發展和演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從漆到器,從技到藝,以漆為畫,以扇為紙。“青溪盡是辛夷樹,不及東風桃李花。”這句話通過對比自然中的美景與漆扇上的圖案,展現了漆扇藝術的精美和獨特性。傳統漆扇的制作工藝非常復雜,需要經過多個步驟才能完成。其中包括了涂漆、鑲嵌、編織等多種工藝,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完成。彩繪是漆扇制作中的精髓所在,根據不同的主題和圖案進行繪制,如山水、花鳥、人物等。這一步驟要求細膩精準,可能需要多次涂刷和烘干才能達到理想效果。古人在漆扇上運用點、甩、彈、滑等手法,創造出豐富多彩的圖案。所以它的制作周期少則幾個月,多則數十年,這需要創作者有極大的耐心和毅力,才能完成一個完美的作品。
而如今體驗的漆扇為“漂流漆“,更為精簡且易上手,利用了漆不溶于水的特質以點、甩、彈、劃等手法在水面繪出圖案效果,每一筆都流淌著東方文化的韻味,將色彩與圖案完美融合,展現出漆扇的獨特魅力。制作漆扇時的水流方向、搖晃方式和速度不同,導致每一把漆扇都是獨一無二的,出水便是獨家定制的“孤品”。
從蘇軾筆下“羽扇綸巾”的意象到納蘭性德詞里“秋風悲畫扇”的典故,中國的扇子既是人們日常器用,又逐漸成為才情象征。漆扇不僅是一種工藝品,更是一種文化符號。漆扇以扇子為載體,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藝術元素,工藝技巧精湛,造型設計獨特,主題題材豐富,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極具收藏價值。漆扇也走出了國門,受到西方人的喜愛。中國工匠按照西方人的喜好在扇子上繪滿清官員和文人雅士族群,展露中式文化,既是適應海外市場需求的一種貿易決策,也是濃縮和傳播中國歷史語境與文明禮俗的一種藝術手段。
漆扇作為中國傳統工藝的代表之一,在傳承和發展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漂漆技藝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一代代漆藝人的不懈努力和創新精神。他們在大漆工藝的基礎上,不斷探索新的彩繪技巧和圖案技巧,使漆扇的樣式和風格更加豐富多彩,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既有古代文人的儒雅風采,又有現代達人的時尚絢麗,讓漆扇重新煥發出新的生機。同時,許多年輕人開始學習和制作漆扇,使得漆扇技藝得以傳承和發展。
如今,非遺賦能鄉村旅游發展,許多景區也將漆扇制作融入游客體驗的一部分。游客體驗的“漂流漆“比傳統大漆制作漆扇的技藝要簡單,操作性更強,制作成本低、方便快速、易出效果,游客可以從中獲得樂趣。由于漆扇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許多商家開始生產和銷售漆扇,使得漆扇的市場需求不斷增加。同時非遺與旅游的結合不僅可以增加游客的參與感和互動性,促進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能為當地的旅游業帶來經濟效益,為文化藝術的傳承和發展注入新活力和新動力,實現文化與經濟的雙贏。
漆扇的文獻調研對于了解和研究中國傳統工藝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文獻的深入研究,實踐隊員可以更好地了解到中國傳統工藝在歷史上的社會背景和發展趨勢,更好地了解歷史上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人文精神等,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支撐依據,同時也可以為大漆傳統工藝的發展和傳承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