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挖掘農業農村生態經濟新路徑,為打造樣板智慧生態園區、推動農業農村轉型升級貢獻青春力量。7月12日,山東理工大學“鄉韻復興”實踐團深入基層,踏上了一場融合教育與實踐的探索之旅。期間踏訪淄博禾豐種業研發中心與眾得利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實地調研臨淄區谷物與果蔬種植的產業優勢,感受現代農業的蓬勃生機。隨后實踐團步入齊文化博物館,追溯歷史脈絡,感悟“勤勞勇敢、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通過探訪烈士陵園,緬懷先烈,進一步堅定了以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決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強調:“我國有14億多人口,中國人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實地調研期間,“鄉韻復興”實踐團一行參觀了淄博禾豐種業研發中心, 科研負責人介紹,近年來,他們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號召,主辦以“守護中國糧,攥緊中國芯”的新品種交流會,并依托人才引進和地理、氣候優勢建立小麥種植實驗園區,通過引進先進的管理技術和品種改良技術,大力培育產量更高、抗性更強、更具市場優勢的小麥品種,使小麥的產量和品質大幅提升。“鄉韻復興”實踐團在科研負責人的帶領下開始了小麥脫粒工作。麥株樣本的脫粒是先將樣本麥株的麥穗搓碎,麥粒倒入收集盆中,然后再將單株種粒保存在對應標號的裝袋內,并進行整理核對。
鄉韻復興”實踐團成員在脫粒的過程中,科研負責人強調脫粒是科研的基礎也是測算“百 粒重”的關鍵一步,需要認真謹慎,在進行分類整理后,會由專業人員進行研究培育。由此看出,正是這種嚴謹、一絲不茍的精神,淄博禾豐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才能夠培育出發芽率高、品種優良、產量大的品種。
禾豐種業有限公司同樣注重生態農業建設,講解員向“鄉韻復興”實踐團成員介紹生態農場中經營糧食種植的綠色農業、菌類種植的白色農業、魚蝦類養殖的藍色農業、昆蟲養殖的黑色農業相結合的四色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創新打造“糧、蟲、魚、菜、草、牧”的四色生態循環農業,種養結合,變廢為寶,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雙統一,進而形成“種養轉”三結合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
隨后,“鄉韻復興”實踐團還走訪了眾得利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企業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開展果蔬以及溫室作物水肥一體化等技術試驗和示范推廣,進而實現果蔬生產工業化、標準化和信息化生產,提高生產效率,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眾得利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王經理表示,他們將繼續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研發新產品,解決技術攻關,提升品牌影響力,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培育綠色食品A級產品貢獻力量。
眾得利還注重發展農業休閑旅游,借助于“天齊淵”的自然風光和自身產業優勢,打造形成了“眾得利生態休閑農場+齊魯天縱素質拓展實踐基地”“淄博市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基地”“山東省精品采摘園”,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觀賞采摘,進一步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圖為眾得利今年葡萄園區處于成熟初期的葡萄品種。
最后,“鄉韻復興”實踐團成員踏入了齊文化博物館,深入品味那“泱泱齊風”,仿佛穿越時空,感受了齊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在領略古代農耕文明的孕育與發展過程中,成員們深刻體悟到農業作為國之根本的重要性。“鄉韻復興”實踐團成員意識到,在當今社會,農業農村的發展振興不僅是國家繁榮穩定的基石,更是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引擎。
在考察過程中,“鄉韻復興”實踐團成員深刻感受到臨淄區現代農業產業蓬勃發展的生動實踐,以及“科技賦能鄉村振興”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臨淄區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興一方產業,富一方農民”的理念,更離不開“要讓中國人的飯碗里主要裝中國糧”的決心。未來,臨淄區將繼續以“興一方產業,富一方農民”為引領,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創新性發展。同時,秉承互聯互通、成果共享的理念加強與各地區的交流與合作,助力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由點及面的展開。
此次考察活動加深“鄉韻復興”實踐團成員對“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理念的理解和認識。相信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各地區會加強互聯互通實現技術與人才的多層次交流,共同為實現鄉村振興,農業轉型而不懈奮斗!